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斯里蘭卡小蚱蜢 vs Stilt fishing show

«I» for phone, «I » for internet and «I» for intelligence, but am I +I+I+I getting smarter?


網路時代,意見取代知識,人云亦成真理 … Other people’s love and hate become my «the best and must»如果連搜尋,整理,比對和判讀網路資訊的能力都沒有的話。 


去年接了個案子,要求安排7天的斯里蘭卡,一定要去的有 Yala國家公園茶園、印度洋«立釣» 和渡假旅館 + 每天至少要一餐中式料理 


地圖、照片、口頭、書面,mailLine + 加班熬夜的泡麵 …搞了一個月,路尾手人客終於接受我們的堅持,不去亞拉,不去茶園,也不堅持看到立竿不見魚的鬼把戲,而且只有最後一餐日本料理。 75夜斯里蘭卡,全團14人商務艙、Kandalama deluxe rooms … 斯里蘭卡佛法僧,返台大家樂。 


斯里蘭卡國家公園有好几個,論景觀、面積、物種,其實都比不上非洲的大型國家公園,但是對真正喜歡生態觀察()的人來說,依不同季節,亦有其特色。而生態攝獵(Safari)的趣味,本來就在於親山近水之餘,也能順便從中體驗,求知,甚或醒悟和觀照。 


那一次不去茶園的原因無他 沒時間! 至於那個所謂的«立釣»Stilt Fishing,已經跟團去過斯里蘭卡的人就知道,這種釣魚的方式不但有特定的地點,還要看海潮、時間(晨昏)和魚群活動。最重要的問題是: 隨著漁民收入和設備的改善,已經很少很少人用此法釣魚了!

現在網路上看到的立釣照片,絶大部份是應觀眾要求,由領隊付錢安排,請那些(觀光)客高手擺出來的! 至於這種 Stilt fishing mise-en-scene «斯里蘭卡立釣秀» 陣容夠不夠,演的像不像,當然就得看導演(領隊)技巧和資金囉! 


沒有立釣的斯里蘭卡海灘還有啥趣味呢? 啊就沒有了啊!

... 如果咱堅信沒有網路所讚的 must see, must eat and must hahaheehee 旅行就沒有意義 ...
如果以為沒有 I+I+I 的人生,I 就 am NOT I … Well then 沒有立釣的斯里蘭卡真的就不用去唉! 也不要相信鳥仔 can see what we don't see!


: "沙蜢" 是我從英文Sandhopper 的直譯,放大看就像小蝦。我查它們多活動在大西洋岸的潮間帶,所以在斯里蘭卡的沙灘上看到也蠻奇怪的。Sandhopper 很小很小隻,但很會跳,不過有別於會鑽進人腳縫裡下蛋,造成潰爛,甚至引發整隻腳壞死的沙蚤(Sandfleas 或 Chigoe flea 學名 Tunga penetrans) 斯里蘭卡並沒有。

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祕魯國花 Quantu

15324月,渾然不知西班牙人已經抵達祕魯北部,自稱Inca(皇帝)瓦斯卡(Huáscar Inca - 1503–1532) 阿塔瓦帕(Atahualpa – 1500–1533) 為爭奪帝位決戰於庫茲科西部平原奇百潘(Quipaipan)


關於這段歷史的對錯,和兩位皇帝的是非,史家觀點兩極,但顯然完全不重要,因為不到半年,兩個皇帝都成了西班牙人的俘虜,不到1年,兩人都先後死在西班牙人手裡。153312月西班牙土匪幫(Conquistadores – 通譯:征服者)開進庫茲科,正式宣告印卡帝國的終結。 
馬德里美洲文物館(Museo de América )展有一件駝羊毛/棉斗篷,其圖案和大部份以印卡方塊文或几何圖案的斗篷很不同,我把它簡化形容作«紅底白花、白底紅花»斗篷,是屬於印卡帝國之前的瓦里文化(西元500-1000)的文物,無論從歷史或藝術角度,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祕魯古文明多以植、礦物染料紡出的棉花駝羊線編織斗篷(通稱Uncu),其中最出名的是收藏在利馬 Larco 博物館的几件斗篷禮服;而又以示有«方塊文»者為稀,但此題太大,目前專家對符號/文字的爭論也大,咱們暫略。

倒是那一塊收藏在馬德里的«紅底白花、白底紅花»,可以串場在祕魯-印卡文化、生態的旅遊知識中。 

馬德里史博館對於這件斗篷上的花有兩種推測: 其一是古印卡傳說中兩個家族因 «世仇相報»,流血成花的坎途花(奎恰語: Quantu 或西語: Cantuta),色彩一紅一黃,象徵本是同根生的兩個家族;其二是中南美原住民會以用來當煙草吸,進入幻境的木本曼陀羅(Brugmansia)

我去祕魯十多回,在庫茲科和烏魯班巴河谷兩色的坎途花都看過,但只在馬丘匹丘山坡上看過白色木本曼陀羅,所以我想那斗篷的圖案應為坎途花。


再參考英、西文相關資料,都說坎途花自古就被安地斯山原住民視為神花,不只因其有淨化水質的功效,也是印卡傳統Huarachicuy(成年/戰士禮)的主祭花,如今這種灌木花,也是祕魯和波利維亞的國花 


我不知道今天的祕魯人在看到坎途花時,是否仍記得 Illimani Illampu 兩位國王«不共戴天為父報仇»的遺訓? 或還在爭瓦斯卡阿塔瓦塔 二帝的輸贏? 


去年底(201512)哥倫布外海找到一艘3百多年前被打沉的西班牙寶船 San Jose,船上200多噸的金銀珠寶就竟應該歸誰,打撈公司、哥倫比亞和西班牙政府目前官司才開打,好戲待續。據說那一帶海裡還有上千艘西班牙沉船...

 至於那些屍骨已寒,也早被歷史浪花淘盡的西班牙水手,若海底有知,不知要怨上帝還是要哭海神?

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

基督教石料回收場

每一個文明卻都蓋在另個文明的廢墟上! 有時是不得已,比如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臘城市,給一場大地震震跨了,所有的廟堂建築,剛好就成了羅馬或是更晚的伊斯蘭文明的石料回收場 


但文明變成廢墟不只因天災,我看大部份的文明都是毀於人禍,這是我在全世界淺度觀光20多年的體會。人類相殘好像一直就隨著文明的發展,而且文明越高 -物質和思想 - 相殘的毀滅力量也就越大,甚至超過天災! 


若以石料回收場為見證,我看基督教«文明»所造成的人禍,恐怕是人類文明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久的一個! 從整個歐洲大陸,到中東、非洲和中、南美洲,基督教可以說是走到哪拆到哪,就是要徹底把異族文明打城廢墟,把非我族類的習俗和思想連根鏟除!


What if this and that didn’t happen ? 如果可以重來? 
 如果歐洲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的接觸是漸進的,有競爭,也有模仿,更有融合 – 就希臘和羅馬文明之間的交流和傳承 而不是像西班牙土匪幫,包括去打阿茲堤克/馬雅 Hernan Cortes (1485-1547) 和去打印卡的 Francisco Pizarro (1471-1541) 那樣貪婪、粗暴而又虛矯,人類近代文明史應該有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版本 


但是為了爭權奪利,人類不只異族相殘,手足也會相刣,每一個文明於是就都流傳著相同的傳說,老國王還沒斷氣,子孫已大動干戈 ...

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吃不完兜著走 C’est la loi!

法國人最愛法律,尤其是自己幹了不合情理的事時,比如說法國總統小三、小四、小五的年齡、職業和身材都受法律保護… brrrh… 法律之前,小三平等! C’est la loi!  


坦白說,法國人從不在乎總統有沒有小三(法文maitresse 同是也可意指:老板娘、老師),但今年 – 2016年的一項新法,法國人可得在乎了: 11日起,法國餐廳得依«反浪費法- la loi Anti-gaspi»,儘量提供客人打包服務了! 是啊! 以前台灣人客多不相信,可是在法國,吃不完真的沒有在打包的啊!  你要打包,餐廳多會很驚訝地說: Quoi? Pour emporter? Ah Non! Ca se fait pas chez nous! 要打包帶走? 我們(法國郎)不做這種事! Ah! Non! 現在可以回說Ca c’etait 2016年以前囉! C’est la loi!  


其實這個«反浪費法- la loi Anti-gaspi» 本是針對那些一天賣出180/餐的大餐廳,希望借此法來減少廚餘。但去年巴黎COP21 氣候大會結束後,法國政府即以實際行動來解決法國社會各層面的浪費和污染問題,而食物浪費和垃圾不分類,真的也是法國人最跟不上時代的惡習,所以現在也要求餐廳準備«狗食袋-Doggy Bag»鼓勵法國人勇於打包。 

不過小心喔! 咱去到法國餐廳也不要太理直氣壯地要求打包,原因之一是: 2016«反浪費法- la loi Anti-gaspi»不強制餐廳提供«狗食袋»,之二是法國餐廳對打包這事還蠻反彈的。從口味上講,主廚認為他做的菜就是要搶鮮,熱食,怎麼可能跟麥當勞一樣,隔天加熱再吃?

反應激烈的廚師更直接嗆: 那吃了打包菜拉肚子誰要負責? C'est moi ? 偶嗎? 難道素偶嗎? 


啊偶呢? 我比較關心的是,喝不完 葡萄酒,也適用這個反浪費法,可以打包帶走嗎? C’est la loi! 法律之前,人人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