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維也納分離派的分離

分離不是因為相識,而是因為相輕 – 至少藝術家之間是如此吧! 在創立維也納分離派藝術家協會(1897)之前,Gustav Klimt 和他兄弟、朋友合組的藝術家公司(Künstler Compagnie)鎖定的本是維也納上層市場,走的是很”古典”的美學路線 – 在那個帝國餘燼未滅,貴族尊貴尚存的年代,他們的生意顯然非常地好。從他們能接到維也納藝術史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簡稱KHM) 等權貴階級的大生意,即可證明。

探訪維也納藝史館的人,多以義大利(威尼斯畫派)、荷比(或是弗萊明 Flemish)文藝復興晚期的大師名作為主要目標,往往就沒去注意到藏在通往二樓迎賓大梯的廊柱空間,是由Klimt 兄弟公司承包,繪製的異國美女圖。或許就算看到了,也想不到這樣新古典風格的繪畫,竟會出自維也納分離派大師 – 克林姆特 – 之手。

克林姆特在自己的兄弟公司還待了蠻久的 - 從21歲到30歲(1883 – 1892)。 除了前面提到的提到的KHM 迎賓台裝飾之外,他們接了很多如捷克境內(Karlovy Vary, Liberec)的劇院大廳裝飾,義大利、羅馬尼亞等地的豪宅裝飾,還有維也納國家劇院(Burgtheater)等大案子。和同一個年代的許多藝術家比起來,他們絶對算得上才志兼得,名利雙收。

1903年Klimt 到北義大利旅遊,Ravenna 的 St. Vitale (回台灣再找照片補上) 教堂和其他教堂裡拜占庭馬賽克裝飾藝術,顯然令他感到驚艷,也必然有所啓發!
比如這幅維也維李歐伯美術館(Museum Leopold)蒐藏展出的”生命與死亡”,先不論其美學和心理學的層面,光是那死神的長袍,就讓我直接聯想到拜占庭風格(希臘/俄羅斯正教)的聖人肖相畫。而這只是克林姆特很”拜占廷”的舉例之一。

名利雙收的Klimt 卻因為之後的畫風不合維也納上層社會的”古典”要求,而遭否定,甚至打壓。分離 – Secession – 何只是畫風的不同? 分離不也是(細胞)分裂之後的再生嗎? 什麼分離派?

儘管我蠻欣賞Klimt 的創新和執著,但是分離派(和Art Nouveau)等裝飾藝術…嗯! 其實很…pas vraiment de mon gout – 不大合我的胃口。咱們一不高層,二不爆發(les Nouveaux Riches – pour ceux qui comprennent),和分離好像也還有些分離……

維也納分離派噢! 我的感覺和同一時期,也來自奧地利的畫家 – Albin Egger-Lienz (1868-1926) 對他們的批評一樣 – 裝飾有餘,深度不足!

Albin Egger 因為畫風不合(分離派)時代潮流,雖然才華出眾,甚至也得到當代同儕的肯定和推崇,但終就因為大公費迪南(就是後來被暗殺,引發第一次歐洲大戰的那一位!) 親手簽了個”不予任用”,讓他沒能當上維也納美術學院院長。

維也納…嗯,就是醬子打壓藝術家,才打出了那麼多亂子啊...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