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6日 星期一

牛年的春姑娘最嫵媚


明天一大早上工,12天的義大利, 人還在台灣,心已經羅馬,Spoleto, vino rosso, Rigoletto...

本來還哼著

Voglio vivere cosi, col sole in fronte...(日子就是醬子過啦! 讓陽光照在我的臉上.... )

Ma...上網一看,連威尼斯都要下雪了... 怎麼啦?

大自然不會也跟著景氣走吧!

昨天斯里蘭卡打來的電話,也說下大雨,在這個一年一度的乾季...
下大雨?

賞鳥看個鳥! 只好抱佛腳!


行李箱重裝一遍,加一套衛生衣,一件有fleece內裏的防風外套,一雙防水登山鞋....

順便也塞進一整套台北的濕冷,
明天經過西伯力亞上空時.....

還她!

今年小小的花, 小小的發!  今年的春姑娘肯定最嫵媚!

2009年1月24日 星期六

驅鼠迎牛 - 李記拍鬼,馬喜愛鬼!

去年是個大好年,美國趕走了一群挖牆根的"銀行鼠"; 台灣也逮了一窩會打洞的小老鼠。




歐巴馬說的好,雖然老鼠可惡,可是我們所有的人都不能推掉縱養老鼠的責任!






引用小平的老話: 能逮老鼠,咱們都是好貓!
好貓是不能只趴在沙發上吹冷氣,每天等人家送飼料的啦!



牛呢? 走的是慢了點,可牠發起勁兒來...獅子也要畏牠三分哩!







2009年1月20日 星期二

歐巴馬在Hudson River 的蜜月

2009年1月,哈德遜河客机迫降和歐巴馬就任美國總統這兩件不相關的事,卻讓我想到我分別在瑞士和美國看過,但好像没直接關聯的兩幅畫 :德國浪漫派繪畫大師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 – 1840) 的 «呂根的白崖 »和美國浪漫派大師Asher B. Durand (1796-1886) 的 «志士情懷 »。


«呂根的白崖-Kreidefelsen auf Ruegen »畫的是卡斯帕1818年的蜜月之旅。地點是德國北海岸一個叫呂根(Ruegen)的小島。一個說法說右邊靠在老樹幹上的是他自己,中間趴在草上,帽子和拐杖丟一邊,伸頭往懸崖下看的人,是新娘的弟弟,左邊在灌木叢前面的就是Caspar在德列斯登娶的Caroline Bommer。還一個說法呢,說畫中兩個男人其實都是Caspar的自畫像,中間趴地上那個畫的是即將告別的 «無邪青春 »,右邊畫的是他正式展開的 »責任成年 »。新婚的妻子和 «年輕的他 »仍陶醉在蜜月的喜悅中,對眼前的深崖猶能歡笑欣賞,探索好奇;而揮別單身,扛起家庭責任的他,對於這個家的未來卻是一片茫然 – 像是畫中深處那條孤獨(但是迎風向前)的帆船。


德國的浪漫主義,不論是詩歌、音樂和繪畫,多以山水寄情,借大自然現象去表現知識分子對人類生命的質詢和探索。尤其是Caspar,特別強調風景畫裏的 «精神面 »。這幅畫左、右兩邊的枝幹,把全景包在一顆 «心 »形的內框裏,讓人直接聯想到男女愛情。但是我們再往深一層看,先是萬丈深淵,再來馬上又是尖聳、嶙峋的白色山崖。我們(的眼光)必須跨過那兩段艱險的阻隔,才能看到更深一層的溫暖(晨曦 、或暮色 ?)以及一片紫藍中的浪靜風平,而遙遠的海平線外,猶有引人無限遐想的粉紅。


德國19世紀那種 «浪漫Romanticismus »和現代(年輕)人用的«浪漫 »似有交集,但本質上的差異其實極大。這幅畫是瑞士Winterthur美術館的藏品,也算是鎮館寶之一,我們到(瑞士)登山健行之後,再前往欣賞,體會起來會特別深刻噢 ! Travel in Art l’oblige !


1848年,美國浪漫風景畫派 «哈德遜河畫派 –Hudson River School »的先驅Thomas Cole過逝,蒐藏家 Jonathan Sturges 請到了Asher B. Durand 為之作畫紀念。這幅»志士情懷 »(這是我的翻譯,原名是 The Kindred Spirit),畫的就是Cole和他的詩人摯友 William Cullen Bryant在一個叫 Katerskill Clove森林小溪邊的散步的情景。


Caspar和Durand 這兩幅畫都是以直幅來表現風景,構圖也都是以大樹和岩石所形成的拱抱來加強景深的效果。如果橫幅風景畫比較能表現氣勢,那麼這兩幅直幅和拱抱格局的風景畫則以象徵和隱喻手法,表現出藝術家的動机和 «意境 »。Caspar«呂根的白崖»以地名為畫名,表面上是一個特定的地方,但觀者在尋找繪畫主題和象徵的過程中,逐漸就能體會出超越時空而相通的人生體驗。


Durand這幅畫在技巧(和時代潮流)上更接近 «自然主義 »,所以佈局好像更寫實而描繪的細節也更豐富。這樣一幅看來平淡的風景畫,因為借用了一首詩中的 «抽象 »詞- Kindred Spirit 去破題,直接挑明了這幅風景畫所要歌詠的 « 益友 »之間的感情和精神(文化)交流。
那首詩是 John Keats 的"Sonnet to Solitude"
"Yet the sweet converse of an innocent mind,
Whose words are images of thoughts refin'd,
Is my soul's pleasure; and sure it must be
Almost the highest bliss of human-kind,
When to thy haunts two kindred spirits flee."


若用中國山水畫的方式,就會直接把這首詩寫在畫上,兩相對照,相得益彰。 呵呵! 好像不太浪漫?


浪漫畫派的自然”場景”(我想到的字是法文-Mise-en-scène- 這個字,有 «刻意安排 »之意),常以狂風、暴雨等自然力去表現,襯托或是渲染人的內心情感。這幅看似祥和、寧靜的山水畫,其實是在美國仍南北對峙,東西不通的時代畫的,畫中的Bryant 和 Cole 和當時擁有主導新美國的菁英分子一樣,對這塊”上帝應許”之地,抱著無限的期待,並都積極投入社會和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從歐洲白人建國史的角度看,這幅”志士情懷”,不只是一幅風景畫,也是一幅”緬懷先賢”的歷史畫,更是一幅宣揚美國開國精神的”宗教”畫。


醬子東扯西拉,浪漫主義和哈德遜河……連起來了嗎?


Caspar ”呂根的白崖”裏,是不是也看到歐巴馬”蜜月”後的未來呢?
補記: Kindred Spirit 2005年被"出賣"給私人蒐藏家,賣價
2千5百萬美金,創下美國畫家作品的歷史天價!

2009年1月17日 星期六

吃飯要配什麼音樂 ? (一)

吃飯,喝酒和唱歌,跳舞....本無雅俗之分,應是人類天性,也是世界各民族重要的生活文化– 除了咱們漢民族,古有儒教奇怪的約束(食不語,寢不言),現有文明物質的糾纏,我看大部分(台灣 ?)人是抱著電視吃飯,全家的心、眼(心眼 ?)都給框在那瑩幕裏,或有視聽之樂,但把一家人一天中唯一相聚的机會都讓給了電視,更難有一起享受宴飲,歌唱的歡樂了 !

幸好現代人還有旅行時候的飲宴,偶爾也可以五色、五音兼顧,肉體、心靈同修 – 至少咱們Travel in Art 強調 «不在酒意 »的醉翁之意, 也就是«一宴一景、亦餐亦遊 »也 !(以上為廣告插播,呵呵 !)
觀光客最常碰到的宴飲音樂是民俗音樂,往往載歌載舞,帶動歡樂,有時為了取悅而穿插流行樂曲,甚至接受點奏(儘量不要啦 !),而顯通俗。但我倒寧可看到他們保存傳統,溝通文化的 «正面功能 »。否則,去中東之前,咱們誰會去認識,欣賞阿拉伯或是猶太音樂之美呢 ? 反過來,少了觀光客捧場,那些傳統樂師怎麼混飯 ? 傳統樂曲又怎麼可能拼的過MP3裏塞滿的流行音樂,如何和大明星的超強卡斯抗衡呢 ? 而且隨著旅行者文化認知的提升,對民俗音樂水準的要求提高,也必然會推動音樂製作和表演的競爭和改進。Travel in Art對旅行時 «吃飯要配什麼音樂 »這個題目,和飯前、飯後聽什麼音樂,還蠻在乎的啦 ! (又是廣告插播,嘻嘻 !)

很多人以為歐洲只有音樂廳裏的古典音樂,其實歐洲各地方的 «宴飲音樂 »傳統深厚,尤其是在農村,音樂和吃喝、節慶宴飲几乎是不可分割的生活文化。90年代吹起的中世紀復古風,總算讓現代觀光客能(在夏季)有許多體驗中世紀 »飲酒歡樂 »的机會。

文藝復興初期大部分的宮廷 «宴飲歌 »出現清唱(monophonic conductus)的形式,唱腔和當時的聖樂很接近,可說是把音樂欣賞和口腹享樂區分開來。王卿貴族開始包養作曲和演奏師, »宴飲音樂 »逐漸成為文化品味的展現。一個有名的例子是當時和英國交好,國勢凌駕法王之上的柏根第« 良君菲利浦 »- Philippe le Bon - 1454年他要興兵去打耶路蕯冷,登高一呼,即得天下響應。出師前他以盛宴款待各國諸候,不但酒菜豐盛,音樂助興的節目安排也很精彩。詩人 Olivier de la Marche 詩中除了各桌菜餚多有記載,還提到一個12歲男童騎在大公鹿上唱歌進場,男童歌聲婉約,而公鹿竟可鳴而和之的奇事。那場史稱 «錦雉宴 – Banquet du Faison »的歌曲之一 «Je ne vis onque »被收錄到The Orlando Consort 2001年的«Food, wine $ song »中,也算留傳千古。

巴洛克時期日爾曼宮廷的宴會音樂就叫 «Tafelmusik »,英文 «table music – 姑稱”宴飲樂曲” »。名稱看似清楚,實際上和當時流行的管絃樂多重奏差別不大。至少我這個業餘的聽泰利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的”宴飲樂曲”和韓德爾的協奏曲,型制上實在分不出來,感覺就差不多了。但不論是泰利曼還是韓德爾,坦白說,搭配早餐聽絶對有振奮一天的效果,但拿到燭光晚餐…..配這Tafelmusik 我怕會太…..怎麼說? 太…高雅? 太…禁慾了吧!

2009年1月15日 星期四

冰島 - 什麼都没有?

冰島除了冰,什麼都没有! 這本是一千多年前”紅髮艾瑞克”的老爸Thorvald Asvaldsson 為了把冰島據為己有,並限制移民而向挪威人扯的大謊,我在08年的網文中提到過。不過 «冰島什麼都没 ! » 也常是 «觀光客的印象 »,雖然絶大部分的觀光客只到過冰島的首都 - 雷克雅未克。
冰島面積比台灣大約3倍,雖然中央地區皆為冰原,但是全國30萬人口中,有12萬住雷克雅未克,其餘18萬人分散在環島的几個河口城市,官方統計每平方公里住3個人,不過依我去了6趟,全島也繞了一圈的肉眼統計,出了雷克雅未克,冰島每平方公里半個人也算不出來,而每立方公里,立方公里噢,厚厚 ! 五、六月去冰島海岸几個生態保護區,每立方公里可以抓到成百上千,迎風飛舞,隨波逐浪的鳥群! 冰島,就是那麼一個表面上荒涼,骨子裏卻充滿了生命驚動的地方!
雖然七、八月冰島氣候比較穩定,各種野花也多盛開,但是想要體驗冰島最壯觀的生態景觀,依我過去的經驗應是在五、六月 –冰島鳥類哺育的末期。前段所稱保護區內 «迎風飛舞,隨波逐浪 »的鳥群皆以百萬隻計,包括北極燕鷗(Arctic Tern)、海鳩(Gui llemot)、 Little Auk (海雀)和冰島的名星鳥– 善知鳥(puffin)。可惜以前用傻瓜相机拍的照片實在不行,目前只有07年7月去拍到的單隻獨照照片。
其實善知鳥的拉丁名稱 «Fratercula arctica »的Fratercula原意是修道院的 «小修士 »,但或因為它的五短身才,站起來挺著肚子像小企鵝,加上(哺育期間)特別鮮艷的大花嘴,也有人把它叫小丑鳥。只是小丑通常孤單,善知鳥卻喜歡成群結隊地生活在陸地和大海之間。四月底開始築巢抱蛋,五月底小鳥即開始試飛,那種漫天飛舞,遮天蓋地的驚人景觀,我看叫”蝴蝶鳥”也蠻貼切的。
我分別造訪過冰島本島和外島的Puffin棲息地,(據當地嚮導說)分別在三百萬到八百萬隻不等…真神吶! 眼睛都花了,怎麼算的啊!還有,這多鳥,到六月中就差不多飛走了,都飛到哪兒去了呢 ? 離冰島最近的大陸是北歐挪威那邊,搭飛机過去要3小時,可是即使是挪威puffin最大棲息地- Alesund 附近的小島 Rund,到七、八月也看不到几隻啦 !
Where have all the puffins gone then ? Gone with the blue sea….是冰島古老的傳說,說這些善知鳥在夏至的時候,也就是北半球日照最長的那一天,就通通變成了鯡魚(Herring),潛到大海裏去啦! 這說法好像很準,因為每年六月開始,就是冰島鯡魚的豐收季!

Puffin 善哉! 它們若不變成鯡魚,國家宣佈破產的冰島人要怎麼撐過未來十年呢?

2009年1月13日 星期二

四川的國家寶藏

中國土地雖大,但不產黃金,我當然是拿南非為產量標準。這個天生缺金的條件,一邊造就了中國兩河文明青銅和玉器的高度發展,上自殷商下至明清,從青銅到玉器,型制、用途因朝代而異,但數量堪稱龐大;另一邊卻突顯了四川[巴蜀古文明]的一枝獨秀。我指的自是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的黃金文物,不論在造形、重量和用途上令人驚艷,也使 【天府之國】的美讚,從稱頌其農、魚產的豐饒,提升到文明的悠久、多元和獨特。

我實在没資格談古巴蜀文明,但是這兩年組團參訪了[三星堆、金沙博物館],覺得四川這個古文明的角落,好像被大部分的旅遊團給怱略了,忍不住就想要為之多宣傳宣傳。
前段說中國兩河文明黃金禮器、飾物甚少,或許我該說,有是有,比如春秋 »曾候乙墓出土的金盞、金勺,還有戰國時期的 【錯金車軏飾】、 【虎狼相鬥金牌】等,但以兩河文明年代之長,範圍之廣,相對於埃及、希臘古文明和較近的印加文明,中國的帝王還真的缺金 – 除了四川古老傳說中所提到的 【縱目、蠶叢】兩個代表巴蜀的先王。

其實四川本地也不產金,據考,三星堆和金沙兩個遺址出土的青銅和黃金文物,原料應來自外地,比如青、藏和雲南地區。至於這麼多質量實在,手工精美的金杖、金面和金飾的文物為什麼會給深埋到地下呢 ? 歷史學家的推論大約有二 :
一是從這些文物的質、量看來,當屬廟堂神物或是王者器物,考古學家在它們被發現的地方也發現大量的獸骨和焚燒的痕跡,推論這些文物有可能是在很隆重的大典(如帝王封禪)中使用的禮器,典禮結束後,集體掩埋,以敬天地。
另一個說法是說以三星堆為中心的巴蜀文明,被一場突發的大洪水所淹没,這個王都的【國家寶藏】還來不及運走,就給大量的泥沙所掩埋了。那塊河川密佈的地方再經數千年的沖刷,堆疊,推擠,遺址當然要在几尺深的泥巴裏找。
這個說法一方面說明了[三星堆文明]從華夏歷史中的突然消失,今人只能從極有限的傳說記載(如蜀王本記、華陽國誌)去推測。

而另一方面,這個大水淹没巴蜀文明的說法倒也引發了一個懸念,就是 【天府之國】的土地上,可還有許多祕密的寶藏哩 ! 下回到九寨溝,問問這"佐瑪"(美女),她知道我知道她知道的那寶藏....

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

庇里牛斯塗鴨的日子

鴨子要怎麼養 ? 好好笑,孩子怎麼養都没去想了,怎麼會管到鴨子呢 ! 但我就真他鴨子的碰上了 ! 只是鴨子要怎麼養和鴨子要怎麼畫,從小學到大學也没人教過....我卻他鴨子的碰上;也他鴨子的一個人,一雙手硬幹了,而且大老遠跑到法國Pyrénées 的山腳下去,書都白唸了地幹....
現在笑二兄養雞餵狼,其實當年給愛情下放到庇里牛斯山村養鴨時,我也惹了不少南法肉食野生動物的大集結,把養鴨搞成和打仗一樣,最後還排上了【大衛兵】 - 陸戰隊那種一晚只睡3-4小時,要折騰一個禮拜的大衛兵 ! 只是當兵時還有一連的人跟你輪流,我的護鴨大衛兵,可是一個人搞了3天3夜 ! 鴨子護了,把自己也整成了呆頭鵝 !

庇里牛斯山裏早就没熊,也没狼了,那鴨子會有什麼天敵 ? 有啥好護的? 嘿 !旅遊的歐洲的人多在大都會裏青蜓點水,總以為歐洲文藝復興、巴洛克或是浪漫地有多文明! 殊不知靠地吃飯的農民清楚的很,連巴黎市區都還有狐狸出没,咱們那山腳地區,從天上飛下來的,田裏伺机行動的和草地裏鑽出來的....想吃我鴨子的人....和想吃我鴨子的獸可多哩 ! 跟農(牧)民講仁民愛物,愛烏及屋 ? Putain ! tu rigoles ? con ! (你咧講笑 ?幹 !要用南部口音噢!)
歐洲別處我不敢講,不過庇里牛斯山腳那一帶,鴨子的天敵四隻腳的有 : Blaireau(拉丁文 Meles meles- 中文叫貛)、Fouine(Martes Foina – 貂)、renard vulgaire(狐)....都是殺鴨不眨眼的狠角色。尤其是貛子,個子比狼狗小一點,叼了雞鴨會跑到几公里外的地方,在玉米田裏弄出直徑3-5公尺的餐廳慢慢享用,用餐講環境氣氛,卻也對莊稼造成不小的破壞。

貂的體形比一般家貓還小,很會鑽洞(原來 »貂鑽 »要這麼寫才對 !呵呵 !)。小小的三角頭,小小的一對圓耳和一雙机靈的小眼,棕背白腹的貂從地洞裏探頭出來的模樣極為逗趣,几次和我隔著獵槍的準星對望良久,又像乞憐,更像質問 : 【我只不過為了活命,一晚也就逮你一隻小雞、小鴨的 ! 我吃的會比你吃的多嗎 ? 會比那貛子挑的肥嗎 ? 比那些烏鴉貪嗎 ? 我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娃兒待哺...... 】一邊問,一邊還探頭探腦的看我反應.......別以為我寫文章誇大,其實那貂不必問那麼多,光憑它那討人的可愛,我就扣不下板机。

我從藏身的草堆後面揮揮槍....allez ! casse toi ! 你走吧 ! 我他貂子的立地成佛啦 ! (待續)

2009年1月8日 星期四

啤酒的身材

吃飯喝酒的習慣雖然各國條件不同,喝的和被喝的也各有特色,不過咱們Travel inart的時候,還是可以把它大分成【啤酒文化】和【葡萄酒文化】兩大類,有意識地喝,有意思的品。

講文些,吃飯喝酒就是 【佐餐配酒】。
啤、葡這兩種佐餐配酒的文化唯一的交集是酒精,而最大的對比就是 【身材】。啤酒文化講的是 【有容乃大】 ! 裝酒要大杯,配肉要大塊;酒館裏鬧哄哄的,所以說話聲音可大,喝酒動作要大....歡笑要大,心情當然也要大 ! 喝啤酒就是因大口而味美,因大氣而開懷 !

我說葡萄酒是秀才和夫人的文化,秀才和夫人賞心悅目地喝,杯影燭光杯的品,酒中之情,悠遠含蓄,非外人所能道也 ! 啤酒是大兵的文化,大兵出勤可是患難與共,甚至槍林彈雨地喝,哪有【非外人所能道 】之事!

歐洲北方限於氣候條件,既無啤酒,亦無葡萄酒,所以北歐(蘇聯)人傳統上只會喝烈酒。烈酒不適佐餐,因為會麻舌頭,這是生理和化學,也是 【意識型態】 !Travel in art 接受這個意識型態,也強化了這種生理和化學反應,所以講旅遊時的佐餐配酒文化,就只限啤酒和葡萄酒。烈酒,開胃一小杯,飯後一小杯,那是另一種 【秀才和夫人】的品酒文化 !

體驗啤酒文化,德國當列行程之首,不只啤酒種類多,各州啤酒屋(Biergarten)也多有傳統和景觀特色,我得另文介紹。除此,德國在七、八月週末更常有傾城傾國的啤酒大會,城中廣場連夜歡樂,通宵暢飲,慕尼黑十月啤酒節只是其中之大者。

大!果就是啤酒文化的美!

多大呢?您瞧我那瑞士同學開轟趴時叫的啤酒"消魂車"!夠大吧!
Prost! Chris! Immer groesser zu sein, Ja!

Ooop! 忘了加註: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 做愛也是!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發展不動搖,反省不懈怠,麻雀不折騰!

中國 [改革開放30年]成績有目共睹,《京奧 》達到高潮 !
09年元旦,黨主席特別發表感言,喊出 《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 》的口號,以昭世人 !
其實不用他說,我相信中國是不會走 《回頭路 》了 ! 什麼回頭路 ? 就是只聽毛澤東一句話就要天翻地覆地幹的那條《回頭路 》。反正現在人民幣上印了個毛澤東的大臉,擁護毛澤東和追求人民幣的思想和行動一致了,這就是 »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 (唸到最後一句請自動提高音量,語帶激情 !)
57年中國[大躍進] 趕麻雀的影片我是在法國初中的史地課(histoire-Geo)上看的 !一村子的人放炮,敲鍋地追趕,麻雀(和其他不知名的鳥)像落葉一樣掉,也像落葉一樣掃成一堆 ! 現在年輕人看到那片子肯定還以為是搞笑片,可是我記得看完那片子,同班的法國同學竟泣不成聲 ! 因為接下來几段拍到了59到62年的大飢荒,樹皮都没得吃了(土法鍊鋼時燒光了 !),餓死的人就在江河裏亂漂.....
我後來在巴黎碰到2個那段時間到中國 《見習 》的毛派共產黨,其中一位就是拍那些[大躍進]宣傳片的導演,本來也是毛共的信徒,離開中國之後到台大教了几年書,後來成了不折不扣的生意人。另一位是法國共黨選派的 《學生代表 》,也是文革期到中國 《見習》,不到半年她就跑到古巴去了,我碰到她時,她還很共產黨,天天批這個,罵那個....
7、80年代法國《知青》真的很左,我手裏現在還有一本那時巴黎大部份中文系學生用的 《漢法詞典》,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年10月的版。詞典不就是學習外語的工具晝嗎? 嘿! 毛共時代的中國可不是這麼看,我隨便舉几個例子讓大家看看毛澤東時代的共產黨怎麼搞運動 ,現代中國青年 »忠黨愛國 »大約也是同一個教育體制的結果:

Etre (英文的 Be)例句 :
1. Les hôtes de marque ont été chaleureusement accueillis par les ouvriers.(貴宾們受到工人的熱烈歡迎)
2. Karl Marx est né à Trêves en 1818.(馬克斯於1818年出生於特麗爾Trier)
Contre 的例句 :
1. L’A.P.L. et les milices populaires combatttent épaule ~ épaule.
(解放軍同民兵併肩作戰)
2. mener jusq’au bout la lutte ~ le révisionnisme moderne.
(把反對現代修正主義的鬥爭進行到底)

Amour (love) 的例句 : Amour de la patrie (du peuple) – 愛祖國(人民)
Posthume (死後的) 例句 :
Admettre qn comme membre du Parti communiste à titre ~ (追認某人為共產黨員)

一本[法漢詞典] 的工具書可以搞成這樣子,也難怪那個時代的思想能那麼又毛又牛了!

2009年1月3日 星期六

Tonle Sap 臭魚之美

柬埔寨面積是台灣的5倍,人口卻只有1千多萬,有的是地,但是在當地農村卻很難看到有人種菜。我每次有机會到路邊的農村逛,就是看不到菜園。問當地導遊,他說柬人只吃野菜,1年2季都有的採,當然也就不會有人種菜了。他還說我們在當地餐廳裏最常吃的空心菜和其他各類蔬果也都是越南人種的或是從越南進口來的。
除了導遊的說法,我自己的推論是,柬人有了水產豐富的湄公河和一年有半載是天然養殖場的 Tonle Sap (洞里薩)大湖,尤其在古時候(18世紀法國人統治前,柬人不到1百50萬人),河裏、塘裏想必隨時隨地可以摸得到魚、蝦(我小時的台北也是 !),水稻、旱稻隨便種,陏便長,再摘3棵椰子,5顆芒果,和7粒芭樂...蛋白質和維他命本就不缺,再加上可以保存1年的超級 »臭魚醬- Prahoc »,誰要去種菜啊 !
Prahoc是柬埔寨人以當地淡水魚,去頭清腹之後一起塞進大竹籃裏,再用腳踩爛,攪和鹽巴、胡椒等醃製而成的醬。因季節和各地習慣,有的也會加上如豬肉之類的其他原料。Prahoc的味道和顏色都很像咱們的豆腐乳,是柬普寨農村必備的拌飯醬料,也是當地人最基本的蛋白質來源。

柬埔寨有5種傳統農漁產品 : Battanmbang 米、Kampot 胡椒、Kampong Speu 棕糖、Banteay Meanchey 絲,還有Siem Reap的臭魚醬 prahoc。前4項特產吳哥窟當地導遊多少都會在車上推銷,唯有這臭魚醬一字不提,
我看這些落地生根的華人導遊連路邊攤的醃蛤蜊都不敢吃,想必對這項國家級特產也不敢恭維吧 !

有興趣的話,咱們下回安排一個 prahoc 風味餐 ,最好能跟當地人去採些(令我好奇的)野菜,在他們椰林高架屋下入境問味一番如何 ?

2009年1月2日 星期五

Angkor 怎麼會譯成"吳哥"?

雖然買的也是"三日券",不過這回我們不和一般團體比誰看的廟多,把 Roluos 廟群(Preah Koh, Bakong)、變身塔(王室火化場)等地的參觀和小吳哥日出、巴孔山日落的行程都刪掉了,多出來的時間晚上可以在吧台啜啤,早餐慢享,甚至還在無人爭道的泳池游個30趟來回再出發,當然也避開了進,出景區的人潮,把塔普倫、寶劍池、通馬儂、小吳哥和大吳哥城裏的几座建築最精美的廟堂慢慢地逛逛,細細地玩味...

有人奇怪"Angkor"這個地名怎麼會譯成"吳哥"的? 我想或許是粵語唸"吳哥"的音譯吧?
這還得等高人解答。不過小吳哥Angkor Wat 的 wat 是"廟"的意思,其實譯成"吳哥寺"就好了。反正現在都是觀光客,Angkor 神祕不再,也無啥可"窟"了。
法國人"發現"吳哥文明",搬了不少文物到巴黎,但也留了些東西,比如這種"鐵球",已成了當地主要的休閒- 和賭博 -活動。

這回在吳哥各景區看到更多種鳥,和巴戎廟(Bayon)長廊的浮雕兩相對照,更能串聯時空,引起趣味。



在Angkor Thom 城外路邊攤買了 Francois Bizot 的"le Portail"一書,自述被"Khmer Rouge -赤柬"俘擄的經驗,這2天看完再作個簡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