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不朽,價值恒久,但是 «黃金 »真的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嗎 ?
我是說,在語文使用習慣上,咱們用«黃金歳月 »或是 «金色年華 »當形容詞,多是指過去的時間,而且不只有中文這麼用,我所認識的歐語也多是這麼個用法 –我甚至懷疑這詞兒本來就是外來語。這麼樣慣用 «金色年華 »,好像在眉飛色舞之間,還有些惆悵。比如希臘古典詩人 -赫希歐德(Hesiod或Hesiode,約前700年)所描述的人類 «金色年華 »,曾是人類最美好的一段時光,無邪無佞,無煩無憂。除了還是人- mortal – 會死的人,其他各方面,皆與神無異。如附圖:德國文藝復興大師老Lucas Cranach(1472-1553)蒐藏於慕尼黑Alte Pinakothek,靈感直接得自赫希歐德詩歌的 «金色年華 »。
我對赫希歐德的 «金色年華 »有兩層體驗,其一是 窮書生的體驗,其二是皮孩子的體驗。那時候在法國初中插班讀書,法文老師(也是我的導師Mme. Audoubert)第一天就開了3本古典文學要我補讀 ,其中2本是在台灣唸過的:荷馬的 «伊里亞德 »、和柏拉圖的«會飲-le Banquet »,這2本我本來就在台灣唸過(英文版),一到法國前岳母大人又送了法文版給我 – 或許是她 « 金色年華 »的讀物 ? -加上還有滿書架的小說向我招手,所以當時就偷了懶,沒再認真去讀。
唯有這第三本赫希歐德 «工作和白晝 Les travaux et les Jours 或英文名 Work and Days «,(我不確定有沒有中譯本),一方面篇幅短,再來是因為這書主要談的還是四時農耕,剛好和我當時的農莊工作直接相關,所以讀來津津有味。我所謂窮書生的體驗是 : 什麼金人、銀人、英雄.... ? 古典希臘的« L’Age d’Or »對人類社會發展太悲觀,也把當下生活的趣味看的太輕 !
只是赫希歐德看不到法國初中生怎麼讀他的詩,當然也想不到希臘人的 «金色年華 »還有後來的羅馬人、法國人、德國人...和我們台灣人幫他們發揚光大 !
那段上午和法國孩子讀書,下午就丟開那些個鬼書,下田幹活....或是下河戲水的日子,或許就是赫希歐德惆悵以懷的«金色年華 »,卻也正是我們那一群 «皮孩子»的真實體驗! 金色年華,對我而言,從有記憶開始,就不曾是"已經過去"的一段時光!
金色年華,只要這皮囊能動,腦子能轉,不就是當下的每一刻嗎?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