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肥肝有兩大產區,一個是東北角和德國為鄰的阿爾薩斯(Alsace),還一個是西南角的貝麗哥爾(Périgord)。兩個產區的鴨(鵝)農都宣稱是法國肥肝的原產地,吵嚷多年,至今並無定論。
不過肥肝並没有像紅酒那樣的等級區分,哪個產區出的似乎也就不重要了。大致上法國人把肥肝依其是否以鵝肝、鴨肝、保存狀態和殺菌熟度而分成:
1.Foie Gras d’oie entier (整塊鵝肝)/ Foie Gras de canard entier (整塊鴨肝)
2. Bloc de foie Gras d’oie(碎塊成型鵝肝) / Bloc de foie gras de canard(碎塊成型鴨肝)兩種。而這兩種都可以因為加入(最少3%)的松露(truffes)而另外標示其附加價值。不過我對加松露肥肝的體驗是:價錢的差別遠超過口感的差別! 把那個花在一丁點(過氣)松露的錢省下,用在選配對味的甜酒上才更值得!
除了以上兩個基本區別,肥肝的口感差異也來自其宰殺後的保鮮方式。”全熟-cuit”指的是以攝氏110度悶蒸1小時以上,完全殺菌裝罐的肥肝,通常可以保存兩、三年。而”半熟-mi-cuit”則是指以攝氏75度悶蒸殺菌後,立即冷藏,以備隨時取出食用的肥肝。後者固然鮮美,但也會因為離開冷藏後升溫而有生菌的風險,所以”mi-cuit”的肥肝,最好是在(法國)當地享用,避免漂洋過海地外帶!
肥肝的製程不易,加上營養成分高,所以法國人也只在有婚生喜事時才吃 – 呵呵…3年1婚,5年1離的,細算起來机會也不少啦! 我住在農莊時,因為自己養鴨,再託人製作,所以每年到了新年夜,在喝完香檳開胃之後,大夥最期待的就是隨後要上的,一整塊大約400公克重,兩瓣外型完整無斑,質地柔軟而堅實,色彩油黃而泛著金光,道地產地”半熟”原味的肥肝! 大夥目視欣賞,品色論香一番之後,才由法國媽媽小心翼翼地用開水熱過的刀,刮油,切片- 比一般餐廳厚一倍的一片 -分盤後,掰一塊用餐巾包著保溫的麵包,配著冰鎮的”甜酒”(vin moelleux,在南部通常會是產自波爾多南方的Sauternes ),一邊讚美埃及人,歌頌羅馬人,敬愛法國人…和我(因為是我含莘如苦,一手餵養的),一邊瞇著眼,慢動作地切一小塊肥肝放在麵包上(再提醒一下,le vrai foie gras ne se tartine pas!- 原味肥肝可不能當抹料!),聞香,入口,舌潤,齒嚼地細細品嚐! Quel Bonheur! (幸福啊!)
噢! 對了,做肥肝的鴨和鵝不只是肝肥,而是胸、腿、脖子都肥,所以宰殺時可以收割出一堆油來,這些graisse de canard可是咱們鄉下人的寶,小心收割下來後都要用真空玻璃罐收藏起來,以後慢慢用做其他料理。要知道鴨油和鵝油不只有股清香,而且因為非飽合脂肪酸約佔55%,用起來比豬油或是牛油要健康許多。所以下回吃肥肝時,可別把那油推到一邊,用那油抹麵包! 才好咧!
我們在農場用鴨油有個很簡單而極美味的料理: 烤馬鈴薯! 不是一般的大馬鈴薯,而是紅皮的,質地很密,烤熟了很彈牙的小馬鈴薯。一個切成2到4瓣,放滿整個抹上了鴨油的烤盤,再放一堆拍好(不用剝皮)的大蒜,灑上海鹽,擱進烤箱烤….多久? 忘了! 反正烤到什麼都變成了金色,馬鈴薯、蒜和鴨油!
歐洲肥肝產量最大的國家是匈牙利,但是品質不佳。說不佳還算客氣,反正,我領教過,非常不建議在匈牙利買肥肝,不管多便宜。還有,最後再提醒一點,肥肝或是”鵝肝醬”的法文是Foie Gras! 可別讓人把摻了雞肝、豬肝的Paté給蒙混了!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藍色的蓮花
蓮花常出現在古埃及建築和文物上,但是造形不一定都寫實,而有各種幾何、圖示的變化。一趟埃及之旅,從紙莎草書(Papyrus)、帝王家俱、壁飾彩繪、神殿浮雕到神殿的柱頭,還有現代的香精專賣店都看得到蓮花。
雖然古埃及人也有類似其他古文明的”創世紀”說,不過他們用蓮花出水的影像去描繪天地之初,倒是蠻美的:
開始只有一灘未開的混屯之水,黑暗籠罩著大地…..直到一朵藍色的蓮花緩緩地從水裏冒出,慢慢地打開它藍天般的花瓣,散發出淡淡的清香,揭露出端坐在金色花心的神祉! 祂帶來光明,驅走黑夜,復活萬物! 祂就是造物之神、光明之神和生命之神!
開始只有一灘未開的混屯之水,黑暗籠罩著大地…..直到一朵藍色的蓮花緩緩地從水裏冒出,慢慢地打開它藍天般的花瓣,散發出淡淡的清香,揭露出端坐在金色花心的神祉! 祂帶來光明,驅走黑夜,復活萬物! 祂就是造物之神、光明之神和生命之神!
坐在蓮花寶座上的原來除了佛陀、觀音,還有埃及的造物主(Atum)和跟祂可說是同根生的蓮花神(Nefertem)。
不過人造神祇,人說神話,這兩個原本同體異名的神隨著古埃及改朝換代,後來也成了各有所司,各具功能的神。造物主Atum 和太陽神合而為一,成了Atum-Ra,而Nefertum則成了香水(精)和幸運之神,因為祂不只管人們的嗅覺之美,也管香精醫療和據說有壯陽功效的”藍蓮精”所創造的幸福美滿。
不過人造神祇,人說神話,這兩個原本同體異名的神隨著古埃及改朝換代,後來也成了各有所司,各具功能的神。造物主Atum 和太陽神合而為一,成了Atum-Ra,而Nefertum則成了香水(精)和幸運之神,因為祂不只管人們的嗅覺之美,也管香精醫療和據說有壯陽功效的”藍蓮精”所創造的幸福美滿。
有個說法認為藍色的蓮花(Nymphaea caerulea)是後來才從波斯引進埃及的,就像還有個說法說現在埃及蓮花香水的原料都是從(印度、斯里蘭卡)進口的,兩個說法我都無法證實,不過我進出埃及十多年,也從沒在尼羅河裏見過活生生的蓮花,藍的、紅或是花的都沒!
埃及學貫通古今,串聯人類,真的是浩瀚無垠,還得多方閱讀,再跑几趟,沿著尼羅河找蓮花,也找找看幸福!
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荷花、蓮花 - 差很大!
蓮花不是荷花,但是連咱們用了上千年的 【本草綱目】都說是 【蓮莖上負荷葉,葉上負荷花 】,把蓮和荷看作同一種植物上的不同部位,也難怪大部分的都市人搞不清楚荷花和蓮花的不同了 !
依植物學的分類法,從植物界,被子葉植物門,到雙子葉植物綱為止,荷、蓮都還是一家人,之後呢 ? 據最新的分類法,荷被歸到山龍眼目(Proteales)的荷花科 (Nelumbo);蓮則被歸類到水蓮目(Nymphaeales)的蓮花科 (Nymphaeaceae)。
一般的蓮花葉片不會冒出水,只是浮在水面向四週擴散開來,所以又稱作睡蓮。蓮葉最大的特徵是葉柄和葉片交接處本來就有一條裂縫,加上蓮葉小而且易破,蓮葉通常是不會被拿來包東西的! 但也別小看蓮花的葉子,很多蓮花都是直接從蓮葉中心分出去的芽繁衍的! (我所看過的)蓮花都不生子,所以也看不到突出的花心。
其實荷花和蓮花相同比相異的地方多,都喜溫熱,都是水生,都生個綠葉紅花(白、黃…),也都出淤泥而不染。所以詩人墨客愛其性,賞花尤自賞,無需論荷蓮;而僧尼信眾好其淨,敬佛奉荷亦稱蓮,也是將花比心,借花寄情。
只有我無事惹塵,要在淤泥裏去找個什麼分明,在無明明中找個什麼荷子、佛祖、猴子....
依植物學的分類法,從植物界,被子葉植物門,到雙子葉植物綱為止,荷、蓮都還是一家人,之後呢 ? 據最新的分類法,荷被歸到山龍眼目(Proteales)的荷花科 (Nelumbo);蓮則被歸類到水蓮目(Nymphaeales)的蓮花科 (Nymphaeaceae)。
我不是學植物的,不過從小在植物園的荷花池畔玩騎馬打仗(國語實小畢業的快來相認噢!),姑嶺街舊書攤上或是哪裏的畫冊裏也常看到入畫的荷花,我從不知道荷花和蓮花有啥難分的,直到最近有人跟我說荷、蓮同科,蓮藕和蓮子都採自蓮花! 唉呀! 我應該幫荷花向中國人討個公道,否則食其根,啖其子,烹其葉,可是功德都給了蓮花! 嗯! 我可為荷花抱的不平 – 很大!
其實不用什麼科學分類,荷、蓮的外表,至少一般人常見的荷花和蓮花差別很大: 荷花的個兒比一般的蓮花要大一倍,它的葉子中間沒有裂縫,葉柄頂在葉子中間,通常高出水面1米左右。盛開的荷花正中間看得到一個突出的花托,花謝瓣落之後看起來就像是個蓮蓬頭,咱們吃的【蓮子】就是從荷花托那裏採收出來的。荷花需要大池、深土才能長出肥大的根(莖),也就是咱們吃的【蓮藕】,所以現在都會區很難看得到荷花池。不知道台南官田那裏的荷花池是不是台灣最大的荷池,有人去探監的話可以順便問問。
一般的蓮花葉片不會冒出水,只是浮在水面向四週擴散開來,所以又稱作睡蓮。蓮葉最大的特徵是葉柄和葉片交接處本來就有一條裂縫,加上蓮葉小而且易破,蓮葉通常是不會被拿來包東西的! 但也別小看蓮花的葉子,很多蓮花都是直接從蓮葉中心分出去的芽繁衍的! (我所看過的)蓮花都不生子,所以也看不到突出的花心。
其實荷花和蓮花相同比相異的地方多,都喜溫熱,都是水生,都生個綠葉紅花(白、黃…),也都出淤泥而不染。所以詩人墨客愛其性,賞花尤自賞,無需論荷蓮;而僧尼信眾好其淨,敬佛奉荷亦稱蓮,也是將花比心,借花寄情。
只有我無事惹塵,要在淤泥裏去找個什麼分明,在無明明中找個什麼荷子、佛祖、猴子....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瑞士三大名峰的原文是啥?
阿爾卑斯山的法文是Les Alpes,德文是 Die Alpen,義大利文是 le Alpi,斯洛文尼亞文是 Alpe,這4個語言區也是阿爾卑斯山脈覆蓋的主要地區。英語的阿爾卑斯是The Alps,和中文的譯名一樣都是音譯,只是中文的音譯好像比較接近斯洛文尼亞語的發音,搞不好是鄭和下西洋之後帶回來的資訊,呵呵 !
我也不是亂掰,而是依據去年底讀 Gavin Menzies 那本1434之後的聯想。照他的說法,鄭和的艦隊於1434年在亞德里亞海東岸 - 今天的克羅埃希亞(斯洛文尼亞 南邊)一帶的港口– 停留數月(或一年 ? 呵,看完就忘了,尤其是數字 !)抵達威尼斯,再從威尼斯走陸路到裴冷翠和教皇見面。Menzies說是鄭和他們帶給義大利人的天文資料和導航技術,才直接促進了文藝復興的發展 !
這篇並不是要談這個去年引起很大爭議和熱賣的書,所以回到主題 : 阿爾卑斯三大名峰的 【原文】要怎麼翻譯 ? 我也不是亂掰,而是依據去年底讀 Gavin Menzies 那本1434之後的聯想。照他的說法,鄭和的艦隊於1434年在亞德里亞海東岸 - 今天的克羅埃希亞(斯洛文尼亞 南邊)一帶的港口– 停留數月(或一年 ? 呵,看完就忘了,尤其是數字 !)抵達威尼斯,再從威尼斯走陸路到裴冷翠和教皇見面。Menzies說是鄭和他們帶給義大利人的天文資料和導航技術,才直接促進了文藝復興的發展 !
假設有人可以集合阿爾卑斯三大名峰所在的這四個地區的人,問他們 【阿爾卑斯三大名峰 】是哪三峰? 當地話怎麼說 ? 我想法文會是 @#$%%^^^,德文會是 ^^^@#^%&Y,義文 : )&(()^^^lo.... 恕我省略了少數地方語言,如瑞士羅曼胥語和奧地利南堤洛語,因為大約也是@#$%@vvv。瑞士三大名峰?
老實說,三大名峰的原文倒底是啥,甚至這 【三大】是怎麼認定的一點都不重要。有感而發只是因為有一回談到旅遊(景)點的可看性時,有一位推崇英國腔英語的同事跟我說 【美感是主觀的 】,言下之意是我應該順應市場,接受(客戶)要求,不必依據經驗,不必相信(自己)專業,只要客戶滿意,老闆同意,公認就是真,流行就是美! 流行三大名峰,咱們安排瑞士旅遊,不管天數,不看季節,就一定要把這三大給排進行程裏 !
是嗎 ? 只不過15年前台灣人旅遊瑞士的流行題目不還是 : 鐵力士山、瑞士刀和勞力士錶嘛 ! 現在呢 ? 至少跟我進出瑞士十多年的朋友都早已跳出了那些流行和名牌的框框,旅遊阿爾卑斯就是遊山玩水,體驗異鄉,享受人生而已 ! 從我專業的角度看,不能滿足這些最基本要求的行程,再怎麼有名,再怎麼流行,咱們就不應該一窩蜂地去推薦。
比如說遊覽少女峰山區,依我進出那一帶十多年,在不同季節時,山前山後走過十几條健行路線的經驗,除非在那一帶山村裏就住個3夜4天或更長,否則就不要搭火車去歐洲之顛(Top of Europe)。理由和我的主觀美感無關,而只是因為從格林德瓦特(Grindelwald)出發的話,單程2個小時中有1小時在山洞裏,一上一下的4小時之中,有2個小時在缺氧的昏睡之中。大部分旅遊團還是住在雙湖城(Interlaken),為了上那個歐洲最高的餐廳,光是坐在車裡的時間就是6個小時 !
如果没有其他選擇也就罷了,少女峰那一帶更美,更輕鬆,更接近大自然的選擇太多,太多了。
我的阿爾卑斯山,和台灣的中央山脈一樣,既沒有三大,也沒有三小。
山的美就是大自然的美;山的美就是大生命的美 ! 德、法、義怎麼翻譯都美,還有,美國腔的Today美,英國腔的To die 也美!
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這條河的葡萄酒 - 香很大(2-2)
敬你 ! 親愛的隆河 ! 我是法國觀光局的話,就把蒙田(La Fontaine) 那句話改成À toi, mon bon Rhône, et de prendre la tasse, Et de trinquer....呵呵 ! 喝喝 ! 因為從瑞士發源地到地中海,整條隆河谷都有葡萄園,就算餐餐換產區酒單,從阿爾卑斯喝到地中海,1路喝它3個月也喝不完整條河的產區酒。我指的當然不只是隆河坡酒區(Côte du Rhône),而是包括瑞士境內的瓦雷(Valais)酒區、蕾夢湖(lac Léman- 日內瓦湖)兩岸酒區、隆河和松河(Saône)會流區域(Beaujolais 及 Macon以北)、隆河中游Hermitages 正記酒區、隆河口(Bouche du Rhône)酒區等。
没有人醬子醉眼看隆河,我知道,但就是如此我才為隆河叫屈 ! 法國中部的羅瓦河有名,是因為那些王卿貴族的城堡,Vallée de la Loire出什麼特別的好酒嗎 ? 没呀 ! 萊茵河(中游)、多瑙河的酒會比隆河多樣而又高質嗎 ? 不會嘛 ! 往南那條穿越西班牙、葡萄牙的杜若(Ribera del Duero),老師没有講噢 ? 會比隆河好喝嗎 ? 河不好喝,酒也....好吧 ! 就算杜若河谷產區(La Denominación de Origen Ribera del Duero)和隆河谷產區有拼,蛋素,但是偶眠 Travel in Art 喝酒之外也要拼自然風光和人文歷史啊 ! 隆河,從 3千米的阿爾卑斯山區,到地中海,從斐尼基、希臘、羅馬、高盧到今天的瑞士、法國語言文化;從塞爾特人的金飾藝術(瓦雷谷)到梵谷的油畫(亞爾)....。隆河文明 – les civilisations du Rhône –雖然你可能没聽過,但是我卻可以說不完,邊喝邉說,邊說邊喝....
當然,,我也碰到不少死忠名牌的人,即使在瑞士還是堅持要喝法國,甚至加州的Chardonnay,只因為從來没聽過瑞士出產的葡萄酒 ! 其實像瓦雷酒區 2008年排上Fully Grand Cru 的就有如Cave le Grillon, Cave Saint Gothard, Cave Gérard Roduit , Cave Chanton du Clou, Jacqueline et G. Granges, Cave Rodeline 等16個酒莊,共36種酒。如果再加上瑞士東南角的Ticino 酒區(得另寫一篇介紹),日內瓦湖區兩大酒區,在瑞士用餐時要搭配本地產區葡萄酒的選擇和品質,絶對不會比奧地利或德國來得差!
在台灣喝葡萄酒可以天南地北,但是旅遊用餐的配酒就是要相信Terroir! 這不能說是我個人的主張,而是基本觀念,這也和現在許多品牌餐廳標榜的”產地美食家 – locavore” 同理,走到哪,吃到哪,喝當然也喝到哪。講節能減碳有些太偉大,講欣賞在地原味反而比較真實!
我還是舉一個在隆河酒區(我的大隆河酒區)的實際體驗好了。那是在日內瓦湖東岸渡假城,也是品牌礦泉水產地 – Evian – 一家山坡旅館的美食餐廳(真的忘了名字!)裏,本來有人想喝個柏根第,但是酒師強烈推薦一個日內瓦南方,薩瓦(Savoie)省小村,連產區正記都没有,但是得了2006年巴黎酒展金牌的紅酒。由於標價和柏根第的酒差了一大截,就有人提醒我不用為了省錢點個爛酒,幫了餐廳促銷屯酒,卻壞了大伙的餐趣。雖然我也猶豫了一下,但最後還是選擇相信專業酒師,相信相對接近的Terroir,選了那瓶2005年的Arbin(Mondeuse)。結果呢!厚! 大家異口同聲的發”讚!”。几多錢一瓶? 15歐元! 餐廳裏賣15歐元,我想酒莊批發的賣價應該不到10歐元吧! 這是去年的事。
故事還没完,今年舊路重走,安排行程的美食專家特別選了在安希湖(Annecy)附近,標榜分子廚藝的米其林3星餐廳 – Clos des Sens。一餐花費比我在Evian那餐貴了1倍,含酒水一個人約200歐元,裝潢設計或美食果然也没話說。但是最令我驚訝的除了一道道精美可口的分子美食(網路上介紹的很多)之外,竟然就是酒師在香檳、第一道白酒之後所搭配的第一瓶紅酒! 不是波爾多,也不是柏根第! Voila! 没錯,就是那一瓶連產區正記都没有的 Arbin (Mondeuse)! 讚啊! 我驚嘆連連! 但是没人理我!
偶的La Vie en Rouge 葡萄酒人生没那麼專,不過几十年下來血液裏也流過了五大洲、八大河的酒,所以知道除了色(robe)、香(arôme)、味(gout)之外,品酒還有個重要的趣味 – 繞著酒的八卦! Ça se discute! 有的聊哩! 老法也這麼說。雖然….我還是喜歡喝喝就好,呵呵就好!
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
這條河的葡萄酒 - 香很大(2-1)
教皇新城-Châteauneuf du Pape 可一點也不新,歷史可以上推到1308年法國的克雷蒙五世(Clement V)登基,把教皇城遷移至此起算,距今已經有7百年的歷史。克雷蒙雖然因為和法王菲利浦四世聯手迫害聖殿騎士(Les Templiers)而留下臭名,但據說也是因為這位來自波爾多(酒區),愛酒猶愛上帝的教皇,才促進了亞維儂附近葡萄種植和釀酒技術的改進,為教皇新城一帶打下了精釀美酒的百年基礎。功過相抵,這位教皇仍值咱們下回品酒時,舉杯遙敬一下。
有法國天主教皇在先,又有美國品酒教父Robert M. Parker, Jr.在後,這几年以普羅旺斯地區為主的隆河(Rhône)酒區產品,知名度也不輸波爾多或柏根第,尤其是教皇新城酒區如 La Nerthe 酒莊的產品,更是世界品酒人眼中的搶手貨。
但是世界級的知名度,對一般法國人而言實在没有啥意義,因為法國人用餐喝葡萄酒本來就以產區酒(vins de terroir)為主,尤其是羅瓦河以南,几乎每個地方都找得到居住地或其附近的產區酒。以我曾住的庇里牛斯山、嘉倫河一帶為例,當地人即使生活條件非常優沃,但是酒窖裏的佐餐酒仍以開車在2小時內的Corbieres和Cahors 酒區的酒為主。這裏面也没什麼複雜的原因,無論是自己去酒莊搬還是由人家送,交通距離和方便是主因,何況如果自家所在酒區之內的小酒莊又找得到好酒,誰會捨近求遠,花多買貴呢 ?
反過來看,和La Nerthe 酒莊同樣也灌上世界有名的Appellation Châteauneuf-du-Pape controlée –法定教皇新城正記 的酒,其實濫竽充數的也不少! 原來掛教皇不掛保證,新城舊城也不是重點啦 !
到La Nerthe 酒莊品酒,他們都會特別強調酒莊的2個強項,一個是葡萄園一層河床礫石(法文叫Galets),一層黏土,一層沙土的特質。表面礫石白天吸熱,夜間散熱,黏土在乾季時保濕,而沙土在多雨時則有利排水。特別是在普羅旺斯陽光最強,雨水最少的七、八月,也就是葡萄成熟期,這些土壤特質似乎就是他們的品質保證。還有一項他們很自豪的就是在石灰岩地下挖出來的大酒窖,據說最早一段是老東家- Tulle de Villefranche 家族在1560年買下酒莊時就挖的。這個大酒窖除儲藏釀製酒,也兼做名人酒庫(Vinothèque),供名流政要或是餐廳名廚藏酒,也算是La Nerthe 酒莊深藏地下的祕密。
隆河酒區範圍很大,其中好的小酒莊也很多,尤其這2-3年的Rosé (玫瑰紅 或 淡紅葡萄酒)品質大大提升,一改從前隆河口獅子灣(Golf du Lion)那家 - Listel大量生產,没特色,只好配大雜燴中國料理的 « 含酒精的冰鎮飲料 »形象,甚至也成為專業品酒桌上的貴賓。像教皇新城附近小村酒區出的 Tavel Rosé,這几年也相當火紅,我不只在La Nerthe 品酒時喝到,在亞維儂附近,參訪由 Jean Jacques Verda 先生開的私人品酒學校(Academie du Vin)時,這種色澤比一般 Rosé 略深的酒,也引起大家熱烈的討論 !
噢! 別忘了: 再好的葡萄酒,超過3杯也不行噢!
有法國天主教皇在先,又有美國品酒教父Robert M. Parker, Jr.在後,這几年以普羅旺斯地區為主的隆河(Rhône)酒區產品,知名度也不輸波爾多或柏根第,尤其是教皇新城酒區如 La Nerthe 酒莊的產品,更是世界品酒人眼中的搶手貨。
但是世界級的知名度,對一般法國人而言實在没有啥意義,因為法國人用餐喝葡萄酒本來就以產區酒(vins de terroir)為主,尤其是羅瓦河以南,几乎每個地方都找得到居住地或其附近的產區酒。以我曾住的庇里牛斯山、嘉倫河一帶為例,當地人即使生活條件非常優沃,但是酒窖裏的佐餐酒仍以開車在2小時內的Corbieres和Cahors 酒區的酒為主。這裏面也没什麼複雜的原因,無論是自己去酒莊搬還是由人家送,交通距離和方便是主因,何況如果自家所在酒區之內的小酒莊又找得到好酒,誰會捨近求遠,花多買貴呢 ?
反過來看,和La Nerthe 酒莊同樣也灌上世界有名的Appellation Châteauneuf-du-Pape controlée –法定教皇新城正記 的酒,其實濫竽充數的也不少! 原來掛教皇不掛保證,新城舊城也不是重點啦 !
到La Nerthe 酒莊品酒,他們都會特別強調酒莊的2個強項,一個是葡萄園一層河床礫石(法文叫Galets),一層黏土,一層沙土的特質。表面礫石白天吸熱,夜間散熱,黏土在乾季時保濕,而沙土在多雨時則有利排水。特別是在普羅旺斯陽光最強,雨水最少的七、八月,也就是葡萄成熟期,這些土壤特質似乎就是他們的品質保證。還有一項他們很自豪的就是在石灰岩地下挖出來的大酒窖,據說最早一段是老東家- Tulle de Villefranche 家族在1560年買下酒莊時就挖的。這個大酒窖除儲藏釀製酒,也兼做名人酒庫(Vinothèque),供名流政要或是餐廳名廚藏酒,也算是La Nerthe 酒莊深藏地下的祕密。
隆河酒區範圍很大,其中好的小酒莊也很多,尤其這2-3年的Rosé (玫瑰紅 或 淡紅葡萄酒)品質大大提升,一改從前隆河口獅子灣(Golf du Lion)那家 - Listel大量生產,没特色,只好配大雜燴中國料理的 « 含酒精的冰鎮飲料 »形象,甚至也成為專業品酒桌上的貴賓。像教皇新城附近小村酒區出的 Tavel Rosé,這几年也相當火紅,我不只在La Nerthe 品酒時喝到,在亞維儂附近,參訪由 Jean Jacques Verda 先生開的私人品酒學校(Academie du Vin)時,這種色澤比一般 Rosé 略深的酒,也引起大家熱烈的討論 !
噢! 別忘了: 再好的葡萄酒,超過3杯也不行噢!
2009年10月1日 星期四
世界最奇怪的食物? 台灣Steamy Pudding!
最近咱們的豬血糕被英國人選為世界最奇怪的食物。Bloody strange ! 這些英國佬 ! 是豬血奇怪 ? 還是糯米奇怪 ? 英國人自己不是吃豬血腸嗎 ?
我看本來就談不上什麼飲食文化的老英,偷學德國(blutwüst)不成,模仿法國(boudin noir)豬血腸又不像,就把他們自己做的取個混淆視聽的名字 – black pudding ! 那也就算了,英國人吃這種 【黑布丁】,還是吃冷的,尤其是早餐,bloody 又油又腥......bloody yak !
現在終於有某個老英在台灣嚐到了全世界最讚的豬血調理法,不油不腥,熱騰有勁,嚼感豐富,口齒留香 ! 我看該叫 pudding,而且是Steamy pudding(蒸布丁)的是台灣豬血糕吧 !
明明好吃,卻要給人家說奇怪 ! 唉 !這些只有fish and chips 的英國佬 ! bloody hamster’s taste, that what they’ve got !
還有那個Cheddar cheese(契達乳酪 ?),真的味同嚼蠟,食之無味,嗅之不香。只有老美和被美國飲食文化污染的地方,把乳酪當pizza填料或三明治營養品服用,不知道乳酪的多樣和美味,更無法欣賞傳統手工牧場裏傳承數千年的乳酪文明。品味乳酪,嗯,還是要到法國,鄉下的法國....
乳酪雖然不怎樣,但是契達乳酪的原產地Cheddar一帶,倒有個令我著迷和懷舊的地方– 哈迪(Thomas Hardy)小說的原鄉 - Wessex。
著迷還不足以表達我對哈迪的崇拜,因為這些小說真的對我年輕的心產生很大的影響。懷舊呢 ? 自然來自回味學生時代讀哈迪的感動和省思。好吧 !喜歡所有讀過的哈迪作品,從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Mayor of Casterbridge,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Jude the Obscure,只因為在小說裏看到自己嗎 ?或許那是很低層次,沒有文學訓練的閱讀欣賞,但是如果我們也當真地從小說裏感受到人類的悲劇呢 ? 亞里斯多德的希臘悲劇理論還是有他的道理吧 ! 小說 !嗯 ! 偉大文明才累積得出來的資產 !
不會做豬血糕,不會吃Cheese....但是有偉大的文學,也算扯平了 !
我看本來就談不上什麼飲食文化的老英,偷學德國(blutwüst)不成,模仿法國(boudin noir)豬血腸又不像,就把他們自己做的取個混淆視聽的名字 – black pudding ! 那也就算了,英國人吃這種 【黑布丁】,還是吃冷的,尤其是早餐,bloody 又油又腥......bloody yak !
現在終於有某個老英在台灣嚐到了全世界最讚的豬血調理法,不油不腥,熱騰有勁,嚼感豐富,口齒留香 ! 我看該叫 pudding,而且是Steamy pudding(蒸布丁)的是台灣豬血糕吧 !
明明好吃,卻要給人家說奇怪 ! 唉 !這些只有fish and chips 的英國佬 ! bloody hamster’s taste, that what they’ve got !
還有那個Cheddar cheese(契達乳酪 ?),真的味同嚼蠟,食之無味,嗅之不香。只有老美和被美國飲食文化污染的地方,把乳酪當pizza填料或三明治營養品服用,不知道乳酪的多樣和美味,更無法欣賞傳統手工牧場裏傳承數千年的乳酪文明。品味乳酪,嗯,還是要到法國,鄉下的法國....
乳酪雖然不怎樣,但是契達乳酪的原產地Cheddar一帶,倒有個令我著迷和懷舊的地方– 哈迪(Thomas Hardy)小說的原鄉 - Wessex。
著迷還不足以表達我對哈迪的崇拜,因為這些小說真的對我年輕的心產生很大的影響。懷舊呢 ? 自然來自回味學生時代讀哈迪的感動和省思。好吧 !喜歡所有讀過的哈迪作品,從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Mayor of Casterbridge,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Jude the Obscure,只因為在小說裏看到自己嗎 ?或許那是很低層次,沒有文學訓練的閱讀欣賞,但是如果我們也當真地從小說裏感受到人類的悲劇呢 ? 亞里斯多德的希臘悲劇理論還是有他的道理吧 ! 小說 !嗯 ! 偉大文明才累積得出來的資產 !
不會做豬血糕,不會吃Cheese....但是有偉大的文學,也算扯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