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固然會因為被傳統和流行的”文化”影響,而形成集體意識,但我相信即使是”個人美感”也仍超不出可測量的”生理感觀”範圍。也就是說,人的感受器官(眼、耳、舌、鼻、膚的perceiving organs)雖因生活環境而發展出極大的(文化)差異,但是真正能觸動人類”生理感觀”共通點的”美感”,也必定會是跨越時間和國界的藝術”經典。
從華格納到所謂”第二代維也納學派”的荀白克,這些被當代人誤解,被(少數)現代人竉壞了的”現代音樂”作曲家,之可以不遵循傳統架構和節奏的組織,而大膽地去試探群眾(和自己)的”生理感官”限度,實和政治體制的崩解,個人價值的興起; 中產階級追求新異,器樂作曲(泛稱古典樂)家亦可以從中求得功名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
有了巴黎龐畢度文化中心旁這個”斯特拉文斯基噴泉”(1982年Niki de Saint Phalle 和 Jean Tinguely作品),具像地表現了Stravinsky的音樂,我終於有了不用耳朵去”欣賞”斯特拉文斯基的選擇。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