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22世紀是中文的世紀?

去年帶附中學生參觀科隆現代美術館(Museum Ludwig),剛好碰上[藍騎士和橋派對話]的精彩特展,讓我能借那些名家作品引導他們欣賞德國浪漫和宣洩(Expressionist)繪畫,也體會一下德國藝術家如何在面對人性和社會探索的層面上,超越同一時期歐洲其他地區藝術家許多。

看完展覽學生問我為什麼這麼讚的美術館裡有英、法、日等國語文的簡介,就是沒有中文呢? 中文不是世界最多人使用的語文嗎?

其實何只是科隆的美術館,我全世界跑了那麼些地方,參觀了難以數計的主題旅遊景點、文化(生態)展覽和音樂會,這些活動的日文和中文介紹比例大約是100:1。這是我隨便說的一個數字,不一定對,因為真去做統計,這個比例搞不好會是1000:1!

沒市場嘛! 我回給學生的答案應該符合台灣(教給中國)的資本主義旅遊市場觀吧! 事實上除了所謂的世界三大美術館,和一些熱門景點之外,不儘是歐洲的美術(博物)館裡難得一見用中文的觀光人口,即使是中國和台灣人已經去了蠻多的東南亞、紐、澳,等地,只要是得花門票和導覽費用的史博、文化或是生態區展覽,也多把日文說明當作亞洲唯一的[語文代表],韓文次之。原因就是: 中文沒市場嘛!

我碰過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倫敦皇家交響樂等大型音樂會印出來的節目說明,有德、英、法、日文版;我也碰過墨西哥生態保護區的簡介有日文說明…
中文? 免啦! 沒市場嘛!

或許很有市場的名牌服飾、包包和名酒專賣店裡都有中文說明,這點有待相關達人指點,因為咱們買不起,也追不上 - 那個必然也充斥著日文說明書 - 的龐大旅遊消費市場。

或許到22世紀,中國(台灣)人旅行的時候,吃喝、購物和文化、藝術市場的消費比例能扯平,中文的景點說明和導覽手冊,或許也就值得一印的市場啦!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法蘭克福不是藝術

走路不是藝術! 地鐵站不是Art! 一個人坐在薩克森古城裡喝啤酒上網也不那麼 Kunst…

否定藝術也是一種藝術,就像竹林七賢那一招肯定自己的意思。一切都不是藝術- Keine Kunst - 這是法
蘭克福現代美術館,在地鐵站入口的……廣告。我猜不是藝術的意思就是這個廣告的醫術…藝思…噫素…see how easy Chinese is?

把法蘭克福當轉機點不是藝術,因為理所當然,全世界的航空公司都這麼想,這麼做,這麼 Keine Kunst! 不藝術…

肯走的話,麥因河畔的法蘭克福(Frankfurt am Main)有兩座行人徒步橋(Steg),其一是鐵橋(Eiserne Steg),其二是以德國文藝復興肖像畫大師Hans Holbein(1497 – 1543)命名的候拜因行人橋(Holbein Steg),兩橋之間的美術館岸(Museumsufer)和不美術館區都很有意思。

德國現代畫大師 Max Beckmann (1884 – 1950)在法蘭克福教畫的時候就住在鐵橋對面,橋上橋下,人來人往,不是藝術也被他看出了藝術。那時候他已經打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耶! All that bloody machine guns and poison gas幹! 死了少藍騎士? 多少表現派? 多少keine kunst!


從法蘭克福中央火車站走到候拜因橋不到10分鐘,過了橋卻可以立即擁有近一千年的德國藝術...

施泰德美術館(Staedel Museum) - 2011的特展,到7月結束,按年代順序,從中世紀到德國當代藝術。順的好看,序的夠Kunst!


11月整修好,一定更否定不了的精彩!

晚上從薩克森區喝完發酵的蘋果汁(Apfelwein),漫步到鐵橋畔,跳下河游到對岸會引起非藝...Keine Kunst!



早起晨跑雖然也不是什麼藝術,不過居然已有法蘭克人一大早從這裡渡河...原來這裡應該叫法蘭克津,就像牛津 Oxford 或是天津 Skyford...那種藝術!














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文藝復興通天的藝術

帕都瓦(Padua)位在義大利東北邊,阿迪各河(Adige)流近地中海的出口,自古就是南來北往,進出中歐地區 – 今天的奧地利和巴爾幹半島北部 - 的必經之地,早在威尼斯出現之前,羅馬人就在這裏建立了重要的鎮北關(municipium, Patavium ),在這裏多有建設,如棋盤格式的城市和大劇場、橋樑等公共建設等。只是羅馬帝國跨了之後,西元602年日爾曼”大鬍子-Longobards”族沿著阿迪各河入侵義大利,打跨了羅馬帝國的體制和文明建設,也為其後約一千多年的基督教極權統治,開啓了方便之門。中世紀的基督徒也不知是奉了上帝還是耶穌的命令,開始大肆拆除羅馬城市裡的公共建築,去修建唯我獨大的教堂。表面上為來世宣揚基督的福音,骨子裡脫不了人世權力的控制和物質的腐化。

今天的帕都瓦和許多義大利的城鎮一樣,保留著羅馬時代的(音變)名字,但多了個基督教的外號 –聖安東尼的城。城裏想當然奉的是13世紀基督教聖徒-聖安東尼(St.Antonio),並且為他蓋了一座規模甚大的教堂。據說這個安東尼不只是活著的時候法力無邊,能叫魚蝦浮出海面聽他講道,還能讓驢子聞道感動而當場下跪;甚至在他死了以後,他的遺體仍能發功,讓前來朝拜的人,得到報償,讓失、離、悲、傷的人能得安慰,聾、啞、瞎、瘸也都恢復健康!

聖安東尼教堂雖然大,但並不是帕都瓦最出名的建築,至少對於没有上述病痛的人而言。因為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帕都瓦的史家禮拜堂(Capella Degli Scrovegni),才是影響整個歐洲文藝復興繪畫最重要的一個教堂。史家禮拜堂因為蓋在羅馬帝國時期的劇場上,所以也稱作劇場禮拜堂,是1305年由史亨利(Enrico Scrovegni)出錢修建的。原來亨利的父親因為放高利貸發財而遭妒,被旦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寫入他著名的詩篇”神曲”裏,用作家的神筆把老史給打入七層地獄,也讓整個家族成為當代的笑柄。

不過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當然也可以隨時傳喚天使下至凡間。史亨利為了拯救父親在地之靈,也為了討好人世間最大的權貴勢力(教會),於是在1305年高價請到了當時最有名的畫家 -喬托(Giotto di Bodone-1267-1337)以聖經故事”最後的審判”為題,把自己給畫進了可以進天堂的”善人一組”,還把這幅畫放在主祭壇的位置。這一招透過藝術去歌功頌德,去說服人心的方法真是一石二鳥,既可為家族聲譽平反,更因為贊助了天材畫家喬托 - 無意之中 - 讓義大利繪畫能從中世紀基督教的樣板模型裡跳出來,促使其後的藝術(買、賣雙方)重新找回人類(自古文明開始)追求藝術和美感創造的本性。


或許史亨利真的拿到了天國的通行證,不過喬托也因而得到了地國 - 聯合國- 共同文化資產(Patrimoine Mondial)的合格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