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巴西食人族

巴西人認為最上等牛肉部位是 Zebu 種牛脊背上,當地話稱作 Cupim 的那塊肉瘤,也是我們到巴西吃窖烤的必嚐美味,再搭配巴西南方 Serra do Sudeste 產區紅酒,足以令肉食人種如我者如入伊甸,無需蘋果。 

口腹既足,何曰食人? 嘿嘿! 咱們邊吃邊講,來人啊! 出肉上酒  


話說1920年代巴西文青五人團( Tarsila do Amaral , Anita Malfatti, Oswald Mário de Andrade 以及 Menotti Del Picchia) «吃人肉運動-Anthropophagist Movement»為題,透過文字和圖像藝術,在聖保羅發起一場吞食,消化,反芻(歐洲)學院傳統 - digest and regurgitate – 向巴西社會推廣(都會文化)更新的運動。 


近百年後,咱們酒足肉撐,漫遊於他們所創造的文化成果之間,驚嘆這群文青的創造力,也佩服當年主事者的(社會主義)遠見。 


1920-50年代的巴西知青、文青不只喊出 Manifiesto Antropófago,也真的從創作中實踐了吞食,消化(歐洲)學院傳統的理念,他們並沒有愚昧的去什麼,脫什麼化,更沒有開什麼見了鬼的太陽花! 


38舞到窖烤肉,觀光客多以為這些就是巴西的 must see,很難想像巴西在現代建築和藝術發展上,堪稱南美第一,有許多值得參觀,細細品味的地方。 


此行從1920-50年代巴西現代主義成果裡,包括城市規劃,公共建築、繪畫、雕刻等,我們可說目睹,也深刻體會了巴西當年主事者(決策和文青)很清楚巴西不可能,也沒必要去歐洲化,只因他們本來就是歐洲移民,或是有留學歐洲的經驗;而他們選用«吃人肉運動»這種嚇人的字眼去推廣現代()化,可說是既直接借用歐洲DadaSurrealism 等運動的provoking手法,也同時向(歐美)對南美原民文化的醜化歷史,表達抗議。 


其實歐、美學術界,對中、南美洲人民歷史、文化資料的蒐集和研究,都還要等到1980年以後,在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和語言學等專家,交流,整合研究之後,學界才漸有客觀和全面的思考和態度! 


比如歐洲人數百年來描繪的中南美洲«食人族»一事,人類(社會)學家現在知道那是一種許多古文明,包括史前希臘、埃及等社會,都曾有過的階段,包括南美洲«食人史»並非(西班牙人)描繪的集體獵食活動,而是一種政治和宗教活動。


為洩恨,有些新几內亞、亞馬遜原住民,會在(滿江紅?)的歌聲裡烤食敵首;因不捨,巴西原住民會烹煮親人遺體(特別是小孩),分而食之,以續其生,獲得慰撫。

令人髮指嗎? 或是令人同情呢? 歐洲文明兩千年來無數宗教屠殺,年年王權爭戰,到近代大規模殺傷戰爭,不是比巴西雨林食人祭更血腥,殘忍嗎? 



不滿足於«巴西吃人肉運動»,我們試著在聖保羅D.O.M. – 號稱世界排名前十的美食餐廳裡,吞食,消化,反芻 巴西雨林裡的現代主義 … …

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聖保羅鸚鵡談

這幅畫的主題我們或許很熟悉: 在希洛德慶功的晚宴上,莎樂美要了約翰的頭 一個17世紀巴洛克時期蠻常見的主題。且不論買主都是哪些人? 為什麼要把這種暴力圖像放在教堂(或隱修院)? 解釋起來又是一篇宗教、藝術史的論文  

倒是作者,一位17世紀奧地利畫家 Stephan Kessler (1622-1700),雖然主要作品都在奧地利西南邊的(天主教)教堂裡,但也有極少數«宗教主題»的畫留世。比如下面這幅精確年代和來源均不詳,名為 America 的大幅油畫,和另一幅 Africa,都掛在聖保羅州立美術館裡(Pinacoteca do Estado de São Paulo),引我極大好奇。 


17世紀可說是歐洲人享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成果的年代,當基督教堵爛派的荷蘭商人以量身訂製的各型油畫去炫富時,南方的天主教大老也透過(希臘、羅馬)和聖經神話故事,去油畫基督教的功德,去巴洛克教堂、主教宅的華麗! 


據德文維基資料,Kessler 受荷蘭畫家魯本斯(Sir Peter Paul Rubens /1577 – 1640)影響,不只在作畫,還包括了做生意的技巧 - 他在羅馬開了工作室,僱用學徒,有效行銷,量化生產。 

但這兩幅畫美洲、非洲的大型油畫,真是«非宗教主題»,只是描繪異國風情嗎?

又是誰向Kessler 訂購了這一組或許原有4(+亞洲和歐洲)的大型油畫呢 

在歐洲天主教國家,特別是南德(巴伐利亞)、奧地利、捷克和西班牙,其實還蠻多這種借«異洲風情»«異國人種»為題,去歌頌歐洲文明,辯護基督教殺人的«非宗教主題» 壁畫、雕刻和油畫。 


17世紀真是歐洲人享受«發現新大陸»成果的年代? 走出州立美術館,我問樹上一群爭食的黃肩鸚鵡
17世紀真是歐洲人享受«發現新大陸»成果的年代! 17世紀真是歐洲人享受«發現新大陸»成果的年代! 18也是,1920…都是

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

南美茱槿

異國風情有時也會引發童年回憶。這回在阿根廷和巴西境的Iguazu 國家公園散步時,都看到那種樣子像小辣椒,口感卻甜如蜜的扶桑花。 

這花顯然戀家 - 她原生地的家 : 南美洲,因為在這兒她不但可以長到2層樓高,枝葉又濃又密,而且那永遠含苞,從來不綻放的(六月)小花,在南美也都遍掛枝頭,成了當各種吸蜜生物的大食堂。 
以前我一直以為它是台灣原生植物,南美洲跑了十多回才搞清楚,原來她老家是中、南美洲,學名應是 Malvaviscus Arboreus 台灣有人稱之為南美茱槿

我查西文維基,這種茱槿在南美較熱的地區,不只是常見的庭園植物,千百年來,中南美原住民早已將之入藥,燉煮其花,加入其他藥草製作藥膏,能治療多種內、外疾病。
這隻白眉啄花(Bananaquit) 也是在阿境伊瓜渚國家公園旅館 Sheraton 大門旁的茱槿叢間發現的。這鳥比蜂鳥個頭大一點,雖也有個細彎嘴,用以吸食花蜜,但它不能像蜂鳥那麼定點凌飛,都是趴在花梗上,用彎嘴戳破花托去吸蜜,和我在非洲看到的太陽鳥行為一樣。 


還好這株槿不需要,也不在乎,否則咱們一堆吸她甜頭的的生物,都不幫她授粉,她怎麼傳宗接代?

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伊瓜渚國家公園

這回探訪阿根廷境內伊瓜渚國家公園的兩名嚮導都不是本地人,其一是從巴西過來的Alex,正在學中文(現在每個外國導遊都這麼說);還一位是台灣人,啊就素偶啦! 


南美的伊瓜渚大? 還是北美的尼加瓜拉大? 是每回到伊瓜渚瀑布之前會有人提出的問題;另一個問題是: 從巴西看比較好? 還是從阿根廷這邊好? 或是要住巴西境內還是阿根廷境內? 


Alex 的答案當然都是: Of Course Brazilian Side is much better! 蠻愛國的他說,只有從巴西那邊,你才看得到瀑布全景 ... even in this low water season, you can still count more than 150 falls …! 我倒是想,真正的全景,從 google map 上看才全...


或許這是他帶我們走阿根廷這邊的«上瀑步道 – upper Trail» 時就只是帶路,而沒啥介紹的原因?


沒要緊,咱們住國家公園裡 (阿根廷境的喜來登) 2晚,明早趁觀光團尚未湧入,我先帶你們走«下瀑步道 – lower Trail» ,咱們不看瀑布全景,大家走進全景畫中,融入山水,人物花鳥,均成畫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