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越南文化禮讚

上週走訪越南中部,參觀阮朝(1802-1945)皇城古蹟,漫步皇陵庭園之餘,晨昏閒暇,在池畔閱讀清大教授楊儒賓甘冒大諱之作«1949禮讚»,對他擔憂中華文化也衰落,«…人類只剩歐洲文明這面鏡子»云云,感觸特深。 

越南阮朝開國皇帝阮福映(18021819年在位),因借法軍平定北方西山王朝,自立為阮世祖,號嘉隆,算是把三位一體(軍、商、傳教)的法國帝國主義,引進越南的始作俑者。但在他之後百年的几位皇帝多和法國交惡,不但禁止法商,打壓天主教,還特別崇尚中國儒學,舉凡宮院建築、典章禮制、經史文集等,多以中國(宋、明)文化為依歸。 
 


以前去河內看到一些中國廟堂還不覺得,這回參觀順化會安,從宮廟格局到祠堂建築,從樓閣牌坊到石碑銘文 ...
 

還有一些皇帝真跡墨寶(朱批)19世紀末的老照片,無一不是當初共產黨要打倒的封建文明遺物,也是中華文化的體現;如今都被納入聯合國文化瑰寶(UNESCO Cultural Heritage),也成為全越南最重要的文化觀光勝地。 

我們的導遊 Pierre van Chinh法文還算可以,但完全不懂中文,每到一處古蹟,反由我來翻譯那些中文銘文或詩詞。


我雖借用末代皇帝保大帝(19131997)於二戰結束時,把象徵天子的國璽和寶劍交給胡志明,來說明[堯舜家天下]的中國政治理想 ...



甚至也假裝推崇胡志明來解釋天姥寺石碑引用孟子 «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 ... 但不敢語不驚人,故意挑起衝突地跟他說,你看! 你看! 越南、日本和韓國本來就是中國的一部份啊! 






然後再Du calm! Du calm! 理性文明的解釋,日、韓、越三國,本就屬於拉丁(歐洲)文化以外,全世界發展最長久,影響最深遠«漢字文化»

只有中國共產黨ooops 還有台灣無知識份子,才會去切割,否定;去打倒,摧毀這個經數千年累積,多元豐厚,內涵普世的文化!


經歷獨立、解放(南越)戰爭,再被共產黨專政至今,當代越南和中國一樣,掛著共產黨的旗,政經方面卻早已向資本主義脫褲投降。我和 Pierre 談到1970年代的解放戰爭,他語帶憤怒的說: mais qu’est-ce qu’ils ont libéré? (共產黨)他們解放了什麼? Qu’est-ce qu’ils ont libéré? 
 


是啊! 面對歷史,面對傳統,面對文化發展、生態浩刼和人類價值,不只是越南,咱面對地球未來,真的只能無限追求民主自由? 無限發展經濟?

無限向歐、美的資本主義脫褲投降 

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American 7th Fleet and 幽幽院的聖誕夜

Music can bring us back in time, or send us far away from … home.

Oh yeh, I was sent away from home –again- this morning by that X’Mas music (and image) played by the West Point Band 美國西點軍校樂團 broadcasted on the TV (Fox News). Not that I knew anything about this West Point tradition, but just the image of the American military band and the jazz-style music were powerful enough to send me right back into my first X’Mas "party " memory … 

… way back into the 60’s when U.S. president Eisenhower showed up in Taiwan personnally and we were sent to the Army’s orphanage in southern Taiwan (鳳山陸軍育幼院). I was the youngest one among us four kids – 2 and half years old – and supposed to be too young to remember anything.  

But well, first, me and my twin brother happened to become the "Chéris" of the orphanage and oftentimes received special attention from the care takers, especially on big occasions like every X’Mas Eve when American 7th fleet Navy (美國第七艦隊) and their ladies came to visit us at the orphanage. 
And then, remember we were 4 together to live thru that military kind of childhood, it’s understandable that we have kept up a collective memory of those 3 years.  

Et voila that’s how I remember or believe I really remember clearly when American soldier-disguised Santa Claus came into our candle-lit Dinning hall to give out all kind of toys, candies and new clothes that would be "confiscated" right after they left. 

I also remember how I laughed at those kids of the lower class (by age) who cried like hell just seeing that long-barb Santa jumping around with his big bag on his back. 

And guess what I’ve found this morning on the web? In trying to find some traces of that collectively forgotten memory, I was surprised to find my brother Tao in one photo published by the National Archives (國史館?) some years ago! What? They didn’t even ask us?


Our little orphans band on board of one battle ship from the 7th fleet! Our little 中華民國孤兒勞軍團上美軍第七艦隊! 


In this holiday season, with so many refugees forced to leave their home behind, I feel the urge to share with you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some photos of my first "X’Mas party", when me and my brothers played on the stage ... and to share the fear and joy of those orphans on the X'Mas eve ...
 
... And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all of those who helped and are helping to make our world a safer place to live.

2015年12月6日 星期日

誰殺了林伯的母語?

法國初中生必讀 -至少我在南法唸初中那個年代 - 必讀的 - «巨人傳 - La vie de Gargantua et de Pantagruel»,是法國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大師 拉卜雷(François Rabelais - 1483-1553)的大作,父子倆一世人搞笑,打仗和享樂,求知的故事,不只深深影響法國(中上層階級)好學不倦,同時又享樂不疲的生活態度,也見證了法國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推行國語»的成果。

原來法國官府規定不准使用方言,就是從文藝復興國王,也是修建楓丹白露宮的法蘭索一世(François I - 1494-1547),於1539年頒布的 Ordonnance de Villers-Cotterêts法令開始的! 全令192條,主旨在提高王國法律和行政管理的效率;而111即明定(北方)法語為官語/ (art. 111.De prononcer et expedier tous actes en langaige françoys erêts …) 

熟悉法國歷史的人或許會問: François I自己是南方人,出生於今天以甘邑酒聞名於世的Cognac。照理說他的母語是南法Langues d’Oc系統的Patois 方言,他怎會頒佈這種支持北佬話的法令? 哇啦 Voila! 我的簡析是 

一.  這條法令其實是針對當時宮廷和教會裡史用,特別是法院判決書用的拉丁文

二.  英法百年戰爭後,北佬語(langues d'oïl),特別是羅瓦河一帶的土爾話,已成為法國官話。

儘管法國政府在1989年發行郵票,以紀念法蘭索一世推行國語 (Le français devient la langue officielle),從而引入文藝復興思想,但大部份史學家認為今天法國方言消失的主因還是在1794年,法國大革命之後,國家議會(la Convention nationale) 正式通過消滅方言«Rapport Grégoire 葛神父法案» 

消滅不是我的誇大用詞,這個法案的主旨很清楚: sur la nécessité et les moyens d'anéantir les patois et d'universaliser l'usage de la langue française (關於必須 如何消滅方言,統一使用()法語 - présenté à le 4 juin 1794 (16 prairial an II). 


200多年下來,這個法案執行成果如何呢? 依我親身體驗和相關研讀的心得倒認為 «葛神父法案» (這是我的翻譯) 成效並沒那麼大,因為法國要到1860年才開始義務教育,而整個教育體系真正落實,恐怕要到二戰之後。 


事實上1985年我在庇里牛斯山村養鴨時,一起下田工作的鄰居,大人、小孩都還講Patois,尤其是幹譙的 boudu Con! 不離口。我至今還記得他們說 Que calor! (熱死人啦!) touiller la piperade (攪拌鍋裡的菜) 根本就像西班牙語! 


國語和方言,或是標準口音和濃重鄉音的差異,並不只是政治()的結果;包括城市、交通、經濟、文化和 教育語文 及 (傳媒)科技發展等諸多因素,都是全世界各國形成一語獨大,方言消失的原因。
 
70年代以推廣法國文化著稱的法國總統龐畢度(Georges POMPIDOU – 1911-1974) 就公開說過: 以歐洲文明為基礎的法國,就是容不下地方語言和文化 " il n'y a pas de place pour les langues et les cultures régionales dans une France appelée à marquer l'Europe de son sceau ". 

我在南法鄉下初中的法文老師 Mme. Audoubert 非常嚴厲,甚至還會甩學生耳光。儘管我聽她自己的法語仍有南部腔,但她對學生違規在學校裡,包括下課時間(dans les cours de recreation) 講方言,絶不客氣,立刻罰那學生戴上«驢帽- bonnet d'âne),並由這位學生再努力去聽()其他講方言的人,儘量在放學前,把這個象徵羞辱(La vergonha)的驢帽戴到別人的頭上。 


感謝科技發展,讓我能從網路上找回一些30年前我在法國中、小學生活體驗的影像,一些文字難以表達的法國莊腳古早味。
 
以上這本今年剛出的 « Qui a volé mon patois ? 誰偷了我的方言? 作者 Michel Lafond »,我只讀了網路書評,但是書的封面剛好顯示著當年在學校裡講方言的處罰(之一): 下課後留校抄寫一百遍«我不說方言»! 只不過在這幅漫畫裡,被罰抄的句子是:  我不用(南部)方言推特,je ne dois pas twitter en occitan en classe, 我不用方言推特,我不用方言推特 。似乎也反映了人類自收音機、電視,到今日電腦、網路發展,方言必没的命運。

歡喜嘛好,不爽嘛好! 擴大解讀龐畢度總統的話,受迫於資本主義城市科技發展,人類之間的思想交流、語文溝通和協同合作,未來的世界必然容不下地方語言和文化 …  

除了飲酒搏感情的所在 - Lever matin n'est point bonheur - Boire matin est le meilleur! 拉卜雷名言: 早起歹命,朝飲是福! 或曰: 透早睏醒嘸是福氣,朝時飲一杯才有元氣啦!

2015年12月2日 星期三

不成材的浪漫

石頭很硬,石頭不浪漫,但是離開咱住的城市,特別是到歐洲,從建築到雕刻,從歷史到藝術,甚至從吃喝到玩樂,到處都是石頭,浪漫的石頭。

無聊如我者若辦個網路石材票選,我看在所有被人利用的石頭裡,板岩(英文通稱Slate Schist) 肯定拼不過大理石、花岡岩,甚至也比不過石灰岩。 
無聊如我者這回很硬,很不浪漫地要幫這種層次天成光澤內歛;體質脆弱但感情豐富,法文叫 Ardoise的變質岩討個公道! 理由無他,咱們遊玩歐洲,不管從建築到雕刻,從歷史到藝術,甚至從吃喝到玩樂,都算得到她Ardoise一份,而且很大一份! 


最顯眼的板岩利用是至今仍看得到的板岩屋瓦,像法國羅瓦河,德國莫澤河一帶,很多是機器切割,打磨精緻的板岩小方塊。但我喜歡像北希臘,瑞士和法國山村裡,那種手工打造出來的板岩屋頂,有天然裡帶著人氣的浪漫。 


歐洲至少還有兩段河谷都出產帶板岩特質的葡釀,一段是德國的萊茵河,另一段在葡萄牙的多樂(Duoro)河。這兩段的河谷剛好也都被聯合國納入世界文化瑰寶。原來UNESCO 的人不只愛石頭裡的歷史,也愛石頭,特別是板岩裡的口感。 


在流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多樂河谷裡,一萬多年前的半島先民留下很多板岩浮刻,法文泛稱(art rupestre),不只見證人類心智演化過程,紀錄環境生態,也表現出史前時代的藝術天才! 這些浮刻堪稱世界級板岩瑰寶! 

近年有些歐洲餐廳會用板岩當盤子,就在那石頭的美味裡,我也常想起我對板岩功用的第一印象。

 那是近30年前,我在巴黎博士班«田野調查»時,在巴黎郊外小學教室裡見識到的石頭寫字板: Ardoise d’Ecolier30年前台灣小朋友都用原子筆或鋼筆的時候,mais ca alors! 那時候法國(鄉下)小學生的標準配備竟然是小石板,粉筆和一塊破海綿! 


其實我看到的是,絕大部份那些(移民)小孩的海綿都在開學第一週裡就被擦碎了,於是在之後的一學期裡,他們寫錯字時,就都是吐口水,用手指去抹寫字板,再吮手指,去抹 我社科院的田調結論之一是,法國()小孩粉筆灰比老師吃的多。

是板岩不成材? 還是窮孩子不成材?

30年前或更早的法國教育部顯然早有結論,所以明文禁止吐口水擦寫字板(附照第4): il est défendu d’essuyer les ardoises en crachant dessus 用舌頭直接() ou en y portant directement la langue! 

不只禁吐口水擦字,30年前的法國(外省)中小學也仍 禁止說方言,我在南部讀初中的時候就碰到被抓到說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