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是亂掰,而是依據去年底讀 Gavin Menzies 那本1434之後的聯想。照他的說法,鄭和的艦隊於1434年在亞德里亞海東岸 - 今天的克羅埃希亞(斯洛文尼亞 南邊)一帶的港口– 停留數月(或一年 ? 呵,看完就忘了,尤其是數字 !)抵達威尼斯,再從威尼斯走陸路到裴冷翠和教皇見面。Menzies說是鄭和他們帶給義大利人的天文資料和導航技術,才直接促進了文藝復興的發展 !
假設有人可以集合阿爾卑斯三大名峰所在的這四個地區的人,問他們 【阿爾卑斯三大名峰 】是哪三峰? 當地話怎麼說 ? 我想法文會是 @#$%%^^^,德文會是 ^^^@#^%&Y,義文 : )&(()^^^lo.... 恕我省略了少數地方語言,如瑞士羅曼胥語和奧地利南堤洛語,因為大約也是@#$%@vvv。瑞士三大名峰?
老實說,三大名峰的原文倒底是啥,甚至這 【三大】是怎麼認定的一點都不重要。有感而發只是因為有一回談到旅遊(景)點的可看性時,
是嗎 ? 只不過15年前台灣人旅遊瑞士的流行題目不還是 : 鐵力士山、瑞士刀和勞力士錶嘛 ! 現在呢 ?
比如說遊覽少女峰山區,依我進出那一帶十多年,在不同季節時,山前山後走過十几條健行路線的經驗,除非在那一帶山村裏就住個3夜4天或更長,否則就不要搭火車去歐洲之顛(Top of Europe)。理由和我的主觀美感無關,而只是因為從格林德瓦特(Grindelwald)出發的話,單程2個小時中有1小時在山洞裏,一上一下的4小時之中,有2個小時在缺氧的昏睡之中。
如果没有其他選擇也就罷了,少女峰那一帶更美,更輕鬆,更接近大自然的選擇太多,太多了。
山的美就是大自然的美;山的美就是大生命的美 ! 德、法、義怎麼翻譯都美,還有,美國腔的Today美,英國腔的To die 也美!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