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音樂之都 - 布拉格玩,當然就要去聽一場音樂會。除了因為型制、曲目有很多可選之外,我覺得還一個格外充分的理由是: 布拉格音樂會的場地本身,不論是音樂廳、教堂、王宮、圖書館、森林莊園….都別富建築藝術(從中世紀哥特、晚期文藝復興到華麗的巴洛克和新藝 Art Nouveau…)還有講不完的音樂(家)的歷史故事。
其實夾在德/奧兩個(音樂)強國,和斯拉夫、匈牙利、日爾曼三種民族文化之間的捷克,長久以來就從不斷的衝突和交流中吸收
中世紀前後的捷
倒楣的捷克被併入哈布斯堡王朝,受奧地利人直接統制,到1918年第一次大戰後才結束。好在在近5百年的哈布斯堡統王朝教化下,捷克上層社會固然受到奧地利、巴伐利亞和義大利文化的影響很深,但是市井、農村地方仍然保留著斯拉夫民族語言和生活文化 – 比如摩拉維亞的音樂和斯洛伐克的舞蹈 - 這種矛盾和交流終於在18世紀以後的浪漫、新浪漫…等古典音樂的發展上表現出來。
1787年1月莫札特的歌劇”費加洛婚禮 le Nozze di Figaro”在布拉格演出造成大轟動。莫札特給他在維也納的好友高德菲爵士(Baron Gottfried von Jacquin)的報喜信裏提到 “…整個布拉格都在談論,演奏,吟唱(我的)費加洛,没有一齣戲比費加洛叫座,我當然感到無比的驕傲!”
31歲已步入晚年的莫札特當然要興奮,因為這齣劇不只是在維也納演出不成功(7場),而且之後更因為內

其實十七、八世紀的波希米亞出了很多演奏和作曲家,他們在”外國”的宮廷或教會裏出任樂長,在古典音樂的創新上,貢獻良多。例如16世紀末的Heinrich Ignaz Franz von Biber (1644-1704),曾任薩爾茲堡樂團樂長(Kapellemeister) 近20年,他譜的小提琴奏鳴曲(Rosary Sonata)對後來的小提琴作曲家有相當大的啓發。有人甚至發現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 -1782-1840)的”詼諧曲-Capriccio”第24號,就是直接改寫Biber的Rosary 第15號。
其他如我前文提到過的 Stamic 一家,同一時期的František Benda (1709-1786),Christoph Wilibald Gluck (1714-1787)以及和莫札特交情不錯的Josef Myslivecek (1737 – 1781),還有Fibich 和 Rejcha等等。現在隨著觀光客音樂水準的逐漸提升,他們的曲目也開始出現在布拉格的音樂會裡,很值得我們旅遊布城時”順路”去欣賞,體驗。
要讓耳朵”享受”布拉格之前,我的建議是不妨先查一查過去3百年捷克古典音樂的發展,能的話,買几張代表性作曲家的CD先聽為快,到布拉格看到各種音樂會的宣傳單,或許不必老是複習 Vivaldi四季,Mozart小夜曲或是斯麥唐納的我的祖國(其中一章)。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在旅行的預算裡,也先編列個几千元(台幣),相對便宜,但絶對值得! 不信的話,4/12 跟我到波希米亞,一起來大"樂"透!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