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Eternal Inca

90年代觀光團進出馬丘匹丘(Machu Picchu)多從庫茲科搭火車一天來回,一大早摸黑出發,往往搞到深夜才返,馬丘匹丘匆匆一瞥,大多已心滿意足,上了火車大夥就趕緊補眠,把時差、高原反應和高齡旅行的疲頓調整一番,至於旅程中必經的烏魯班巴河(Rio Urubamba),印象最多也是呼嚕搬吧 

2010前後几場山洪把庫茲科出來那一段鐵路沖毀,景觀火車多從Ollantaytambo 發車,觀光客若能在印卡聖谷(El Valle Sagrado de los Incas)安睡一晚,就不必趕早班,白天沿烏魯班巴河遊走,除了山光水色,印卡(Inca)時期城寨、水利工程等古蹟可觀之外;每隔數公里,眼尖的觀光客也不會錯過佇立激流中大石上,總是成雙成對的安地斯特有種激流鴨 (El pato de torrente-學名 Merganetta armata) 


不只在流清水淺的旱季,這種母鴨羽色比公鴨鮮艷,潛泳功夫比飛行能力強很多很多的鴨子,就連在山洪翻底,波濤狂奔的雨季裡,都仍看得到他們在激流中泰然自若的倩影。 


其實全球氣候亂序,雨季、旱季似乎也從氣象名詞,變成僅供參考的形容詞,尤其是山區,旱季不意大雨滂沱,雨季也可能白日青天。至少這是我進出祕魯20多年,春夏秋冬各月皆有的親身體驗。


祕魯面積超過百萬平方公里,無論從緯度區域、地形高低、森林植被和物種分佈角度看,變化都極大。從統計數據看,在全球117生物區中,祕魯就佔了84區,生物多樣性在全球排名前5,僅 Puerto Maldonado 熱帶雨林一區,鳥種就超過800,實在驚人。 


然而即使去了十多趟,從北部亞馬遜上游到東南邊的 Titicaca,好像該去的地方都去過了,但仍都是工作(帶團)為主,對祕魯自然的觀察和體驗,只能算萬牛一毛,根本不足。


而早年用Nikon F1拍的幻燈片恐多霉損,這几年重新累積數位影像,待退休之後才能系統整理,或能精選分享,也順便回味。

這裡暫 Po 馬丘匹丘最常見的白腹蜂鳥(學名 - Amazilia chionogaster)哺育一景,和此行在歐陽泰坦坡城寨(Ollantaytambo)山上及熱泉鎮(Agua Caliente)雨林中都意外看到,理應在旱季(-九月)盛開的蘭花 Wiñay Wayna一幀。


此花不大,但成叢綻放,古蹟和山林間不難見其芳踨。Wiñay Wayna奎恰 (quechua),中文唸起來像«薇捏歪娜»,意思是永恆的青春同時也是火車必經的印卡帝國城寨之名,我覺得最適祕魯文化和自然兼美的象徵。不知翻譯作«長春蘭、長春城»貼切否?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