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說,在語文使用習慣上,咱們用«黃金歳月 »或是 «金色年華 »當形容詞,多是指過去的時間,而且不只有中文這麼用,我所認識的歐語也多是這麼個用法 –

我對赫希歐德的 «金色年華 »有兩層體驗,其一是 窮書生的體驗,其二是皮孩子的體驗。那時候在法國初中插班讀書,法文老師(也是我的導師Mme. Audoubert)第一天就開了3本古典文學要我補讀 ,其中2本是在台灣唸過的:荷馬的 «伊里亞德 »、和柏拉圖的«會飲-le Banquet »,這2本我本來就在台灣唸過(英文版),一到法國前岳母大人又送了法文版給我 – 或許是她 « 金色年華 »的讀物 ? -加上還有滿書架的小說向我招手,所以當時就偷了懶,沒再認真去讀。

只是赫希歐德看不到法國初中生怎麼讀他的詩,當然也想不到希臘人的 «金色年華 »還有後來的羅馬人、法國人、德國人...和我們台灣人幫他們發揚光大 !

金色年華,只要這皮囊能動,腦子能轉,不就是當下的每一刻嗎?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