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探險家-李文斯登( Dr.
David Livingstone -1813-1873)的志業有兩個,一個很世俗,就是要找到尼羅河的源頭;另一個出發點很人道
– 停止奴隸買賣。1871年斯坦利在今天坦尚尼亞境內的維多利亞湖畔小村烏基吉(Ujiji)找到了和外界失聯了6年的李文斯登,也正式開展了[英、美探索非洲] 的雙方合作。很不幸就在2年後,1873年5月,李文斯登因病而死在今天的尚比亞,由美國人贊助的斯坦利乃理所當然的成為李文斯登未竟志業的繼承者,繼續探索當時只有阿拉伯奴隸販才進入過的非洲中部,同時也促使了英、美加入[分食非洲-The Scramble for Africa]的世紀合作
– 但這已經比阿拉伯人晚了8百年,比葡萄牙人晚了3百年…
斯坦利既然很不同意李文斯登對非洲人的”人道方法”,他在日記裡寫到:
這個老頭! 簡直就把自己當成了耶穌-基督那麼慈愛,那麼忍辱…那麼犠牲…”(…the old man, personally, has been almost Christ-like
for goodness, patience…) – 那麼他 Stanley 又有什麼可以自鳴得意的方法呢?
十五世紀所謂的[文藝復興]之後,歐洲群雄並起,稱王爭帝,並在全球爭奪海陸霸權,掠地發財是真正的動機,船堅砲利是唯一的手段,而宣揚基督教則是最堂皇的藉口。斯坦利的方法原來並無創新: 一手拿(新約)聖經,一手拿斯奈德(Snider-Enfiel Rifle) 連發槍…他在日記裡寫道:
”這個自私而又木頭腦袋的世界,既需要一位慈善家,也需要一個老大 (The selfish and
wooden-headed world requires mastering, as well as a loving charity.)

或許斯坦利錯估了19世紀英國社會的”進步”,也或許當年的英國女王已被南非的祖魯人和波爾人(荷蘭殖民)搞得焦頭爛額,根本無力再對非洲其他地方下手,只好把斯坦利所描述的肥美中部非洲大餅(le gateau africain)拱手讓人。沒能在英國封候立萬的斯坦利,最後只好退而求其次,接受了比利時國王李歐伯二世(Leopold II)的任命,成為比利時加入19世紀分食非洲(法文: La Course au cloche)大業的全權代理人!

Dr. Livingstone, I presume?
(我猜…您就是李文斯登博士?)
2012年在睽違17年之後,我重新踏上東非肯亞、坦尚尼亞的土地,在草原上跟著觀光客尋找[非洲五霸]之餘,也順理再讀了 Thomas Pakenham 的分食非洲(The Scramble for Africa)一書,從黑色非洲的紅色傷口裡,又體驗了文明人的黑心......the Heart of Darkness!
或許斯坦利說得對,這世界是需要一位慈善家,或許也需要一霸... Dr. Jesus Christ? I
presu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