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聖保羅鸚鵡談

這幅畫的主題我們或許很熟悉: 在希洛德慶功的晚宴上,莎樂美要了約翰的頭 一個17世紀巴洛克時期蠻常見的主題。且不論買主都是哪些人? 為什麼要把這種暴力圖像放在教堂(或隱修院)? 解釋起來又是一篇宗教、藝術史的論文  

倒是作者,一位17世紀奧地利畫家 Stephan Kessler (1622-1700),雖然主要作品都在奧地利西南邊的(天主教)教堂裡,但也有極少數«宗教主題»的畫留世。比如下面這幅精確年代和來源均不詳,名為 America 的大幅油畫,和另一幅 Africa,都掛在聖保羅州立美術館裡(Pinacoteca do Estado de São Paulo),引我極大好奇。 


17世紀可說是歐洲人享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成果的年代,當基督教堵爛派的荷蘭商人以量身訂製的各型油畫去炫富時,南方的天主教大老也透過(希臘、羅馬)和聖經神話故事,去油畫基督教的功德,去巴洛克教堂、主教宅的華麗! 


據德文維基資料,Kessler 受荷蘭畫家魯本斯(Sir Peter Paul Rubens /1577 – 1640)影響,不只在作畫,還包括了做生意的技巧 - 他在羅馬開了工作室,僱用學徒,有效行銷,量化生產。 

但這兩幅畫美洲、非洲的大型油畫,真是«非宗教主題»,只是描繪異國風情嗎?

又是誰向Kessler 訂購了這一組或許原有4(+亞洲和歐洲)的大型油畫呢 

在歐洲天主教國家,特別是南德(巴伐利亞)、奧地利、捷克和西班牙,其實還蠻多這種借«異洲風情»«異國人種»為題,去歌頌歐洲文明,辯護基督教殺人的«非宗教主題» 壁畫、雕刻和油畫。 


17世紀真是歐洲人享受«發現新大陸»成果的年代? 走出州立美術館,我問樹上一群爭食的黃肩鸚鵡
17世紀真是歐洲人享受«發現新大陸»成果的年代! 17世紀真是歐洲人享受«發現新大陸»成果的年代! 18也是,1920…都是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