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初期大部分的宮廷 «宴飲歌 »出現清唱(monophonic conductus)的形式,唱腔和當時的聖樂很接近,可說是把音樂欣賞和口腹享樂區分開來。王卿貴族開始包養作曲和演奏師, »宴飲音樂 »逐漸成為文化品味的展現。一個有名的例子是當時和英國交好,國勢凌駕法王之上的柏根第« 良君菲利浦 »- Philippe le Bon - 1454年他要興兵去打耶路蕯冷,登高一呼,即得天下響應。出師前他以盛宴款待各國諸候,不但酒菜豐盛,音樂助興的節目安排也很精彩。詩人 Olivier de la Marche 詩中除了各桌菜餚多有記載,還提到一個12歲男童騎在大公鹿上唱歌進場,男童歌聲婉約,而公鹿竟可鳴而和之的奇事。那場史稱 «錦雉宴 – Banquet du Faison »的歌曲之一 «Je ne vis onque »被收錄到The Orlando Consort 2001年的«Food, wine $ song »中,也算留傳千古。
巴洛克時期日爾曼宮廷的宴會音樂就叫 «Tafelmusik »,英文 «table music – 姑稱”宴飲樂曲” »。名稱看似清楚,實際上和當時流行的管絃樂多重奏差別不大。至少我這個業餘的聽泰利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的”宴飲樂曲”和韓德爾的協奏曲,型制上實在分不出來,感覺就差不多了。但不論是泰利曼還是韓德爾,坦白說,搭配早餐聽絶對有振奮一天的效果,但拿到燭光晚餐…..配這Tafelmusik 我怕會太…..怎麼說? 太…高雅? 太…禁慾了吧!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