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也没有人没事要去想死,談死,還要”搞死”。哇啦! Voila! 問題就是有! 孔老夫子和你我不想,不聽,不談的,就是有藝術家要幫我們去談論,去描繪,去雕劇,去譜曲,去編導….死亡的影像和聲音!
杜榭克不只本身是演奏家、作曲家,也是樂器"設計"師,貝多芬所訂自英國Broadwood的鋼琴,就是經過杜榭克指導,修正後的"改良型"哩! 他也是史上第一位把鋼琴斜對觀眾放置,以展現更好的音效和演奏家技巧的人。可惜you-tube上没找到,不然這一曲”悲歌”,我覺得可比比李斯特的”死亡之舞-Totentanz”,都喜悅、和諧和美好許多!

死亡,年輕時讀鈐木大拙就以為自己準備好了,讀Castaneda 的Journey to Ixtlan 就以為自己準備的更好了,當兵時每次登陸演習前寫遺囑也英雄地相信自己準備好了….直到人家叫我去拿槍對著自己腦門子開一槍才確定自己準備好了個屁….
死亡,人的死亡,在小說、詩歌、繪畫(附圖是”老布魯傑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在1562年完成的”死亡的勝利”)、博物館、舞台和音箱裏.......原來是大家可以一起欣賞的圖像和聲音!
死亡,讓藝術家去搞…就豐富了生命!
0 意見:
張貼留言